•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道德与法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路径的评价方式探索

商美丽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5年2期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龙湖中学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它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路径,并对这种路径下的评价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还涉及法治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显性教育通常指的是直接、明确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而隐性教育则更多地体现在校园文化、师生互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本文将探讨一种评价方式,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这两种教育路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教育现状

1.1.显性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显性教育通常指的是直接、明确的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辩论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显性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显性教育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教学内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教学方法可能过于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考核方式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2.隐性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隐性教育则是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它通过校园文化、师生互动、学校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观念的渗透。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然而,隐性教育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学校和教师可能对隐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此外,隐性教育的效果往往难以量化评估,使得教育者难以准确把握教育的成效。

2.融合路径的构建

2.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路径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引入真实或模拟的案例,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讲述“诚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某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处分”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该行为的后果,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诚信原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诚信的重要性,还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案例的引入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例如,在讲述“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入“网络言论自由与诽谤罪”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言论自由的界限,并讨论如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秩序。

2.2.情境模拟

在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路径时,情境模拟成为了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构的情境,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道德和法律问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公民权利与义务”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法庭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模拟庭审过程,学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法律程序,还能深刻体会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此外,情境模拟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公德”教育,通过模拟公共场合的各种情景,如排队购票、公交让座等,让学生在模拟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情境模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连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

2.3.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融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隐形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氛围、师生关系、校园环境等,虽不直接体现在教材中,却对学生品德形成和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影响。以校园环境为例,学校可以通过设计富含道德元素的校园景观,如设置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模范展示墙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面信息的熏陶。在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如公正公平地处理班级事务、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应注重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道德决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法治意识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同时,评价方式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法治实践。此外,评价方法应多元化,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记录和成长档案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探索,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成效,从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孔德旭.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1,(25):137-138.

[2]胡伟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隐性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2021,(21):2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