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深透于语文课堂中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渗透到语文课堂 ,既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又助力其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这一主题,通过对“双减”背景下教育需求的分析,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从课程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课后拓展延伸三个维度,深入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思路,推动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双减”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课堂
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承载着独特使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道德观念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智慧结晶。然而,在以往快节奏、重应试的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浮于表面,未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如今“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减少学生学业负担后,学生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语文课堂,以丰富教学内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深入探索“双减”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深透于语文课堂的有效路径,极具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一、课程内容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一)字词讲解关联文化
在教授《北京的春节》时,对于文中出现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字词,教师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腊月”一词,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概念,它在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意义和习俗。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腊月里的各种传统活动,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会喝腊八粥,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寓意着祈求丰收和吉祥。再如“元宵”,除了是一种食物,它还与元宵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紧密相连,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字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二)文本解读融入文化
在解读《北京的春节》文本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文中详细描述了春节期间的各种仪式,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守岁寓意着辞旧迎新,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初一拜年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主题拓展深化文化
以《北京的春节》为主题,进行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的拓展。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北京春节习俗,教师还可以介绍其他地区春节的不同庆祝方式,如南方的舞龙舞狮、北方的踩高跷等,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具有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如团圆、亲情、祈福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通过主题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深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创新,提升传统文化体验
(一)情境创设感受文化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授《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春节期间热闹的场景视频,如鞭炮齐鸣、张灯结彩的画面,同时播放欢快的春节音乐,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或者让学生装扮成文中的人物,模拟春节期间的活动,如拜年、逛庙会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角色扮演领悟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在《北京的春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长辈、晚辈,演绎春节期间的家庭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如拜年时的问候语、行礼方式等。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明白这些礼仪所蕴含的尊重、关爱等情感,从而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小组讨论交流文化
针对《北京的春节》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让学生讨论春节期间各种习俗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传统文化,拓宽思维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课后拓展延伸,强化传统文化传承
(一)民俗活动实践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北京的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实践。比如,让学生在春节期间亲身体验包饺子、贴春联等传统习俗,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文化作品创作
鼓励学生以《北京的春节》为灵感,进行文化作品创作。学生可以创作绘画作品,描绘自己心目中春节的热闹场景;也可以创作诗歌、散文,表达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通过文化作品创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文化调研探究
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调研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对身边的人进行采访,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人对春节习俗的认知和传承情况。然后,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样的调研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现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保护意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在“双减”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深透于语文课堂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课程内容融合,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开展课后拓展延伸活动,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以《北京的春节》为范例,从多个方面探索出的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学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叶丹.“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J].教师博览,2024,(09):13-15.
[2]钟爱华.“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24,(06):54-56.
[3]毛小强.“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融入实践[J].中学时代,2024,(04):55-57.
[4]林妹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J].学苑教育,2023,(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