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析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及其特征
摘要:本文探析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六三学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及其特征。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明确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及其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爱国情感、人文素养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系统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促进了文化多元化交流,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
二、背景分析
自改革开放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明确了教育紧迫性和重要性。初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但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呈现方式单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探索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呈现方式,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深入理解教材设计理念,还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界对于它的确切内容和边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明确的定论。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笔者在张宏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材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删除,形成下述分类框架。
(一)语言文化
部编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化具体表现为成语、对联、书法等。
成语,是汉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结构稳定,短小精悍,意义明确,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材中,现代文中绝大部分都会使用,使用频率最少的是诗歌。古诗文是大部分成语的出处,或产生成语,如《木兰诗》是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或衍生成语,如“熟能生巧”是欧阳修的《卖油翁》而衍生出来的。这些成语精准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思维习惯和价值体系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本国文化特性。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教材主要在综合性学习和思考探究中呈现,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我的语文生活”及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思考探究。
书法,既是语言符号的呈现形式,又是汉民族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意蕴丰富,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其亦有系统的目标要求。教材的呈现主要在课后“读读写写”字体要求的转变上,比如七年级刚入学时为正楷,后慢慢过渡到行楷;以及名家字帖的选录上,比如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中展示了启功的作品。
(二)历史文化
教材中较多的选文与历史相关。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作家选择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作为创作的背景或题材,二是文史关系紧密,历史借语文传播,语文丰富了历史的内涵。其呈现形式有历史名人故事,如《咏雪》《屈原》等;特定历史事件,如《石壕吏》的安史之乱、《土地的誓言》的抗日战争、《老山界》的抗日战争等。
(三)艺术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享誉国际,成绩斐然,彰显中国五千年文明古文的底蕴,教材的呈现主要体现在:绘画,如《梦回繁华》所展示的局部《清明上河图》,以及选录与文本相关的水墨配图(如《岳阳楼记》)、插画(如《智取生辰纲》)、简笔小像(如《孟子三章》)等;音乐,如《安塞腰鼓》《回延安》;建筑,如《苏州园林》《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雕刻,如《核舟记》;戏曲,如《社戏》等。
(四)科技文化
尽管古代中国没有完整的系统的科教体系,但勤劳的古人用智慧在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创造了伟大的科技文明,比如《渔家傲·秋思》《蒹葭》呈现的物候现象、《曹刿论战》《雁门太守行》展示了古代兵法、《活版》展现了古代活字印刷术等等。
(五)民俗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远,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大致可分为:服饰,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冠冕”、《送东阳马生序》中“绮绣”“朱缨宝饰帽”等;饮食,如《十五从军征》中“旅谷”“旅葵”、《渔家傲·秋思》的“浊酒”和《行路难》的“清酒”;节庆,如《水调歌头》的中秋望月思乡思亲、《游山西村》是春社日祈求五谷丰登等;
(六)精神文化
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核心是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积极进取、 爱国爱乡、创新务实等思想,教材对精神文化的渗透集中体现在所选录的每一篇文本、每一项学习任务、每一个综合性学习板块中,比如文本学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天人合一”精神、《愚公移山》的“积极进取”精神、《乡愁》的“爱国爱乡”精神、《桃花源记》的“和谐共存”,综合性学习的《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跪乳之情”“反哺之义”、《人无信不立》的“诚实信用”精神,以及学习任务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求真求实”精神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教材中的呈现特点
多样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像展示;既有直接呈现,又有间接引导;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课外活动。这种多样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效及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层次性: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于七年级学生,更测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兴趣的培养;对于九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互动性: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通过讨论、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五、总结
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呈现方式及其特点的探析,笔者发现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多样且富有创新性,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深度挖掘等。因此,未来研究将继续在此方面深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呈现方式的创新,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张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4]郑新丽.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梳理[J].教学与管理,2018(12)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03-26.
本文系福建省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G1454-1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