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探索
摘要: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工程造价专业需加速数字化转型以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与产业升级的脱节困境。针对课程滞后、实训薄弱、师资不足等问题,研究提出系统性改革框架:重构融合BIM 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体系,创新数字孪生工地等沉浸式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协同共建项目库与导师工作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推动改革长效发展,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提供可复制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工程造价专业、BIM 技术、产教协同
1.新质生产力与工程造价专业教育的融合趋势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效能、智能化、绿色化等显著特征。教育数字化旨在涵盖学习者必须要达到的知识范围和技能掌握程度,并对信息数据内容进行筛选、重组、再塑等阶段处理,实现对优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以满足学习者需求[1]。
在工程造价领域,其影响机制体现在多个方面。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重构工程造价流程。BIM技术实现了建筑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使得各参与方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减少了信息传递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实现自动化的造价计算和审核,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等新型核心素养。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包括熟练掌握BIM软件、大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算法等,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工程造价的计算、分析和管理。释放科技创新的潜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3]。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问题。课程设置侧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2.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数字化差距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困境,与数字化发展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内容与产业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平台上,数字化实训平台建设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践环境。师资结构上,教师的数字化能力瓶颈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2.1课程内容与产业实践的断层
课程内容与产业实践的断层问题较为突出。计量计价软件更新滞后,学生所学软件版本与企业实际使用的软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学习软件操作。全过程咨询课程缺失,使得学生缺乏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系统认识和实践能力。
2.2数字化实训平台建设不足
数字化实训平台建设不足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一大痛点。虚拟仿真实验室覆盖率低,许多院校缺乏先进的虚拟仿真设备和软件,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场景模拟。BIM协同平台应用浅层化,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项目协同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
2.3师资队伍的数字化能力瓶颈
师资队伍的数字化能力瓶颈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技术培训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系统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无法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以往高校建筑工程造价教师多以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为主,在社会服务、技术技能创新方面存在短板[4-5],高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统计数据显示,双师型教师占比普遍较低,难以满足数字化教学的需求。
3.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索
为推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需构建“平台+内容+机制”三位一体的改革框架。平台是基础,为教学和实践提供支撑;内容是核心,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机制是保障,促进各方协同合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结构是“政校行企”等多元办学主体在办学资源获取、责权利分配、改革推进等项目中的关系结构化过程业人才。[6],共同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程造价专
3.1智能化课程体系重构
智能化课程体系重构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构建BIM技术链课程群,涵盖BIM建模、BIM造价分析、BIM项目管理等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设立造价大数据分析模块,教授学生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工程造价相关数据。
3.2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创新
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规划数字孪生工地实训系统,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施工管理和造价控制的实践操作。开发AR造价审核沙盘,学生可以通过AR设备查看三维模型和相关数据,进行造价审核和分析。
3.3产教协同生态圈构建
产教协同生态圈构建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与企业共建真实项目库,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建立产业导师工作站,邀请企业的资深专家担任产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给教师传递应用的经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素材[7]。
新质生产力与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工程造价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历史性契机。未来,随着BIM+AI技术迭代加速,职业教育需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产业创新链,通过标准共建、数据共享与生态共育,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数字中国”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周娟,蔡晶磊,鲍艳卫,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3):53-56.
[2]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3]符果果.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3):167-170.
[4]龙丽芳.智能化技术助力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改革与优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32(6):105-109.
[5]郭琼红.基于“互联网+BIM”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措施[J].四川建筑,2024,44(1):236-238.
[6]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OL].
[7]汪力.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2(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