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期课程实践与探索
摘要:学校聚焦课程与儿童学习连续性,在一年级设置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同步落实语、数等学科课程“入学适应”,支持学生在玩、做、探等经历学习中循序渐进地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
关键词:入学适应期;综合化;活动化;游戏化
入学适应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过渡过程。从心理及能力上,一年级孩子都存在注意力不够专注,有意注意少于无意注意,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参与综合化、活动化、游戏化的学习活动。为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教育部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利用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衔接课程”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帮助儿童从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做好入学适应,引导教师改变衔接意识,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优化一年级新生学习教育新样态。
一、设置“学习准备期”,关注幼小断层
2021年始,为缓解幼小断层问题,学校申报了淄博市重点课题《小学入学适应期国家课程创新实施策略研究》,在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学习准备期”,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让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与国家课程有效结合,构建一年级入学适应期国家课程活动化、生活化的培育模式,引导教师树立衔接意识,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注重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放慢教学进度、精简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为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奠定基础。
学校在“入学适应”课程行动中,强调多维衔接、全面适应、经历学习、伴随评价等实施阶段。首先是全面适应阶段,聚焦身心、生活、学习等适应需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小学及幼儿园环境,让其向往小学生活、热爱学习,建立角色认同、增强集体意识、归属感,循序渐进形成自理生活能力,形成专注坚持、自我调控、社会交往、规则意识等品质。其次是多维衔接阶段,“零起点”强调衔接学生认知基础、衔接学段课程内容、衔接学生生活经验。再次是学习经历阶段,用情境模拟、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支持学生在玩中探、探中学、做中玩。第四阶段是多元评价,科学开展分项评价,关注学生点滴变化与过程表现,改变应试分数论的观念。
二、实施“快乐活动日”,回归儿童学习
2022年起,学校从课程和儿童学习角度入手,实施“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每周相约周五下午,开展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丰富学生进行实践。构建社、家、校三级研究共同体,有效控制各学科教学和评价要求,安排合理的内容梯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学校从综合化、游戏活动化、生活化三方面,打造入学适应期课程。一是综合化,运用任务和问题驱动促进学生多种生活经验的协同发展。通过《大卫上学去》的绘本体验活动,通过“认识新朋友——大卫”,“看一看,今天的大卫”,“演一演,明天的大卫”,“画一画,未来的自己”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动手实践中了解绘本中的“调皮大卫”,在演出中体会大卫的调皮给同学老师带来的烦恼,引导一年级学生反思自己应该怎样做,引导他们开始描绘自己的学校生活、学校梦想,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达到帮助一年级学生们建立学校秩序,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目的。
二是游戏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总结经验。学校开展“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游戏活动,这既能看出父母和子女的默契度有多高,也能看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与父母和睦相处,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隔阂。通过亲子游戏使亲子关系更进一步。另外,展示自己和父母暑假外出旅游的照片,和大家分享出游时的快乐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认知力,还会提高其胆量,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好处。
三是生活化,从生活出发,创设真实情境,加强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关联。如学科体验活动中一年级的语文学科体验课《嗨,我的新课本》。新学期,面对新接手的班级,一年级语文学科的老师并不像往常那样先介绍自己,认识新同学,而是利用了师生之间的这份神秘感,以“陌生人”的身份,和新同学们一块来走进全新的统编语文教材。在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和学生从通标教材的封面读起,了解了语文课本的设计板块,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的排列规律。学生“看图说话”,畅想扉页要告诉同学们的内容,学生充分想象,表达了自己对新课本的各种猜想和自己新学期语文学习的目标,以此来开启语文学习征程。
三、探索综合活动课程,促进素养培育
课程,是学校提供教育的渠道,也是在学校学生接受教育的载体。2023年后,学校以综合活动课程为抓手,主要解决学科教学目标性强、偏重讲授和识记,综合活动生活性、体验性和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学校将综合活动课程化,探索一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指南,扎实推进课程实践,引领学生探中学、做中学、玩中学。同时,以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适应小学生活的素养培育为导向,建立学科社团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各学科教与学方式变革研究,总结提炼生活化、游戏活动化和综合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发展为核心,以儿童易接受的内容、喜欢的形式,优化小学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做好学生入学适应。学校聚焦课程与儿童学习连续性,在一年级设置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同步落实语、数等学科课程“入学适应”,支持学生在玩、做、探等经历学习中循序渐进地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两类课程”,互促共进,共同服务于“入学适应”的螺旋式发展。学科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在情境创设、目标定位、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融合共进。孩子在两大课程中活动里进行任务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元实践学习,实现入学适应与个性发展。
总之,在课题研究道路上,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入学课程系列手册和资源,构建起完善的游戏化入学课程体系。每学期学生入学前,课题组成员都会为幼儿园大班的全体家长做入学适应期报告,进行成果推广活动。游戏化、综合化、生活化的素养展示方式,让孩子们每天都喜欢上学,在做与玩中让刚入学的孩子逐渐掌握规则要领,适应校园环境,学会自我管理,开启小学之旅。
参考文献:
[1]陈群波,谭轶斌.幼小衔接的上海创新:建构小学课程行动框架[J].中国基础教育.2023(12).
[2]刘小红.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小课程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新班主任.2023(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入学适应期国家课程创新实施策略研究”(批准号:2021ZJZ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