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和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培养小学生学习自控力的策略探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逐渐落实,《意见》中明确强调双减入法,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同时让学生增强睡眠,这就表明学生的可利用时间增多,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自控能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固然会继续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而自控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就容易分散精力,学习效果低下;而随着新课标改革进一步推进,要求学生具备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作为小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应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提高学习能力,确保减学习负担不减学习质量,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尤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日常调查和教学实践,重点讨论在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和“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培养小学生学习自控力,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策略路径。
二、研究现状
1、小学生学习自控力现状
学生学习自控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抵制诱惑,克服困难和干扰,自觉按照社会要求和一定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情感、欲望、行为等加以控制,将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水平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1]。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受到自身以及外界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自控力较差,表现为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学习计划,作业延交、容易分神等,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下,小学生更容易接触并沉迷电子产品,使上述问题越趋严重。
2、小学生自控力影响因素
①心理和生理年龄问题
小学生自控力受自身心理因素和生理影响,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差,三四年级自控力有所提高,五六年级自控力最好,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大脑和中枢神经发展不成熟,身心发展不协调,无法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判断和控制;其次是延迟满足能力、情绪自控能力不佳,小孩的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差的时候,会出现希望所有的愿望立即满足,无法等待的表现,容易出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脾气暴躁的问题。
②学校与家庭教育问题
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出现学习、情绪等问题,作为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应当及时安抚学生,多一些耐心及时引导学生;保证学生在学校中体育运动,促进其大脑发育;在孩子面前,有不少父母充当了不良榜样作用,如夫妻吵架、容易着急和发火,打人、不良用语等,这些行为都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③学习与生活习惯问题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能改变一生,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导致学生今后发展的绊脚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化学习主动性,掌握自身学习规划,提升素养;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卫生、饮食、安全、运动、劳动、讲礼貌等,也是小学生生活中务必培养好。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学会教其学会做人。
④教育学习环境问题
教育学习环境问题包括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这些关系往往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发展。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仅在教学层面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还有情感的交流,以及学生的道德观念都从老师身上获得;与同学之间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同一学习环境下学习,交到好的同学固然是好,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自控力较差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是造成自控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家庭关系包括有长辈、同辈、亲子等,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纵容娇惯,两个孩子以上家庭容易导致偏心不平衡,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发展孩子的优点和亮点,能否有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专制型或者溺爱型。
三、策略探究
①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家庭教育培养学习自控力
小学与学前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管理等有很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小学校门,肯定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班主任、家长、学校等多方面及时进行协调处理,如对低年级学生,尽量做到有耐心,老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多应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和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多采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同时课后及时与家长汇报情况并做出调整,让学生逐渐适应新环境;其次,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定期向老师和家长汇报完成情况,养成良好学习自控力。
②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省能力
学习自控力,重点在于“控”字上,自控,可以理解为自我控制、自我把控,是应对外界诱惑和影响的一种控制。小学生自控力,需要随着其自主意识的提高而提高,小学阶段一些学生就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自控力,但由于心智不成熟,还需要班主任、教师、家长等引导,在学校中,可以通过现有自控力培养课程和情绪控制教学等活动,丰富教学之余,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评价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分析当前自身问题,努力改进。
③提升教师课堂质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也需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内驱力。
④改正学生不良习惯,老师教导与家长引导共同推进
古人云:习闲成懒,习懒成病。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小学阶段应当让教师家长共同教导推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包括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均衡的饮食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积极的运动习惯、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等。
⑤改善班级管理制度,提高学生互助合作性和自控力
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和心理状况,这就要求班主任的管理手段必须科学先进,如使用轮换班干部、同伴结对、扶放结合等方法进行管理,基于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策略,在班级自治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自我管理中孕育学生自控力。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小学生学习自控力的策略探析[J].现代教学,2023(10):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