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一核三体九要素”模型的“内涵式”转型: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将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两者相结合,在强调知识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提出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全方位渗透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中职教育内涵式转型路径,构建出“一核三体九要素”路径模型,旨在培养出知识扎实、技能过关、各有所长的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关键词:“内涵式”转型;职业生涯导向;教学改革
一、背景意义
过去几十年,中职教育主要出现了两种教学导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升学导向。主要为高职或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优质生源。二是就业导向。主要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未来中职教育想要实现“内涵式”转型,必须着眼学生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以此为教学导向,努力培养出知识扎实、技能过关、各有所长的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类别的人才。
二、“内涵式”转型模型的内涵
“内涵式”转型路径模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具体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变革体系。其中,学科体系变革主要包括重塑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搭建资源平台三要素;教学体系变革主要包括提高课堂实效、参加实训比赛、强化校企合作三要素;评价体系变革主要包括发展性综合评价、过程性学习评价、终结性成果评价三要素。
三、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应用实践
(一)在学科体系改革方面,实现多种教学元素的动态创新
1.重塑课程体系。一是紧跟社会发展趋势。计算机课程设置需考虑到国家政策、就业形势及市场变化等多重因素,分析计算机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二是嵌入职业规划理念。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新计算机应用技术,并结合目前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热点简要介绍计算机行业未来主要就职方向及相关职业规划。三是采用多层次模式。课程设置应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突出专业教学特色,除公共基础课程外,可以开发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研学课程、项目课程等。绍兴市职教中心邀请企业骨干和专家参与大数据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开发基本工作岗位的《大数据采集与标注项目化教程》,强力推行岗位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
2.优化师资结构。在学校内部,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构建“共培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学校外部,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的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知识比赛等。选派骨干教师出国或到国内先进地区研修,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介绍当前企业新技术,并聘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项目实训。绍兴市职教中心与合作企业设立“导师工作站”,构建“多师一课、多师多课”结构化教学团队。
3.搭建资源平台。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全力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基础设施,如建设独立的计算机专业多媒体实训教室,在计算机设备中安装学生实操所需的先进软硬件,添置教师开展计算机技能实操演示教学所需的各种工具,如电子白板、学生实操过程摄录设备等[3]。绍兴市职教中心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Al大数据分析、FPGA芯片设计、语音图像识别和无人驾驶测试等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服务,开发基于腾讯云大数据学院的“腾学汇”网络智慧课堂。
(二)在教学体系改革方面,实现多元教学方法的相辅相成
1.提高课堂实效。一是夯实基础性。基础课在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二是体现运用性。教师应巧妙利用一些精彩的实例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程度。绍兴市职教中心大数据专业设计“三层递进”的三阶段教学过程,构建“基础技能+综合技能+企业项目”的三层递进项目技能实训模式。
2.参加实训比赛。一是提升校内实训质量。中职学校应加大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在设计实践实训课程时,教师应尽可能将其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避免等所有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再单独开设实践教学。二是提高技能大赛参与度。每年有各种各样的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各类大赛活动,应该鼓励所有中职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参与各类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
3.强化校企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外在当地骨干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训平台,通过开展企业见习、短期项目实训等,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对内和区域内口碑良好、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向学校提供行业发展和岗位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可根据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
(三)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实现多项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
1.发展性综合评价。发展性综合评价是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实施中制定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绍兴市职教中心借助“腾实学院”的教学管理平台,采集后台各项大数据,将评价反馈的各项数据纳入到教师教学考评范围内,校企共同完成合作育人的规划、检查、评价和反馈。
2.过程性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从而得到结论的评价过程。
3.终结性成果评价。终结性成果评价是在教育方案、课程、教学计划实施告一段落时进行的评价。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其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或效益作出全面的鉴定。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傅忠.专业学科背景下的“三维”模式职业规划发展与指导——以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44):187-194.
[2]吉晓娟,吴家培,石玉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3(6):64-67.
[3]谢满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2022(2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