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转设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工作模式初探

——以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

张雨停
  
新教研版媒体号
2024年29期
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民办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它的转型发展是国家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本文从生源、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探讨转设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初步探索五育并举理念引领辅导员四进工作赋能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为今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五育并举;第二课堂

一、转设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开展第二课堂工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在撰写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后经专家学者苏庆雪、宋洪峰和朱国军等对第二课堂的深刻解读,第二课堂定义和影响不断完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在第一课堂教学计划范畴之外,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的一系列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拓展学生素质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形式内容多样的学生活动。

转设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脱离公办母体院校后,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欠缺,同样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中表现出顶层设计不足、定位模糊和制度不完善等,由此导致第二课堂活动育人功能弱化,不能很好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己任,高校第二课堂富有重要的育人职责,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辅导员视角下加强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二、转设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第二课堂工作的困境

(一)第二课堂活动主体生源多样化

以淮北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截止2024年9月,学院共有学生2430人,其中专升本升学学生总人数854,对口升学学生总人数933,高考升学学生总人数643人。今年9月,专升本升学学生报道423人,对口升学学生报道240人,高考升学学生报道155人,招生生源倾向于专升本和对口升学。

专升本学生年龄段处在 20-22 岁之间,他们经历过相对宽松的大专学习氛围,也经历过激烈紧张的专升本备考的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性较强,思维表现得比较成熟,不喜欢强制、约束,喜欢自身参与体验,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又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表现为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足。对口升学和高考升学学生年龄段处在 17-20 岁之间,对口升学学生相对活泼,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容易与人相处,情商较高,但在知识捕捉的敏锐上不及高考升学学生,同时对口升学生相对于高考升学学生耐挫能力较低,易患得患失,对口升学和高考升学学生共同特点是未形成独立的思维和正确的三观。

由于生源质量不同,学生对第二课堂理解的认知度不同,同样他们对同一第二课堂体系的育人效果不同。由此,更需要辅导员在第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能力培育的缺陷中加强学生对第二课堂认知能力和投身实践重要性的引导,更好的实现高校人才综合能力培育的目标。

(二)第二课堂活动师资力量不强

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师资力量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由于教师评聘体制和相关政策的不完善,教师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导致教师离职率过高,教师稳定性较低。此外,大部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为为公办本科高校退休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科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例如,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3人;高级职称占比:14.6%

中级职称占比:14.6%;博士学位占比:15.9%;硕士学位占比:100%。由于缺少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不能将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联动,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第二课堂制度顶层设计需要完善

在淮北理工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第二课堂项目包括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创新创业实践、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六大类,其中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创新创业实践、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四个板块学分作为学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之一。思想政治素质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为主,例如国防教育活动,思想成长类主题课程、讲座、报告、比赛、团日活动等;社会责任担当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为主,例如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赛会服务、海外服务等各类志愿公益项目及志愿公益类主题课程等;创新创业实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为主,例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技能大赛等;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以塑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培养学生审美为主,例如校园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和舞蹈比赛等。

专升本升学学生需修满5学分,对口升学和高考升学学生需修满10学分。按照惯例,全日制本科高校大四学生需要实习或者见习,专升本升学学生来说第二课堂成绩单压力大于对口升学和高考升学学生,因为专升本升学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参与时间是一年,其他层次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参与时间是三年。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25届毕业生622人,其中2021级高考升学学生191人,2023级专升本升学431人,2024年9月初专升本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合格率13.46%(专升本学生成绩单合格人数/专升本学生总人数),高考升学学生本第二课堂成绩单合格率50.78%(高考升学学生成绩单合格人数/高考升学学生总人数)。虽然专升本升学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性较强,但针对新学校新第二课堂体制其活动参与的积极度远低于对口升学和高考升学学生,这是由于他们对第二课堂重视度不足所导致。2023级高考升学学生和对口升学学生对比相同年度入学的专2023级升本学生进行分析,在2024年9月初,2023级专升本升学学生(431人)第二课堂成绩单65.2%的学生大于4学分,2023级高考升学学生和对口升学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93.64%的学生大于4学分,由此可见生源质量不同,第二课堂活动认识度及参与度必然存在差异,那么合理科学的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四)资金投入不足

转设型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和公办高校不同,其建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几乎得不到其他的补贴。大部分民办高校处于边建校边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生源压力,一方面面临建校评估,收入支出难以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论是校内第二课堂活动软硬件设施的要求,还是校外切合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创业项目孵化及业综合模拟实训等需求都越来越高,导致其对第二课堂经费投入不足,第二课堂体系的建设不完善。

三、五育并举理念引领辅导员四进工作,赋能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在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秉持五育并举理念,在辅导员四进工作中逐步形成完善的第二课堂体系。一是进班级促学风班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二是进餐厅促文明就餐,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三是进公寓促网格化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四是进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自我提升能力,辅导员在四进工作中融入第二课堂制度理念,四进工作环环相扣,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一)初步浅探以辅导员为带头人的第二课堂体系

术业有专攻,我院将五育并举理念进行详细解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分板块分模式进行划分,每名专职辅导员专项负责一个板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活动,结合辅导员四进四促工作,有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联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实效。辅导员充分发挥板块特点,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开展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德育为先,开展升国旗主题教育,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智育为重,开展专业技能大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体育为基,开展学生趣味运动、校运会、篮球赛等;美育为要,开展形体礼仪训练、新生才艺大赛等;劳育为本,开展宿舍、教室环境美化的劳动实践活动等。高校辅导员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带头人,有利于拓宽学生活动的参与面,由部分参与实现全员参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由最初的被动实践变为主动实践;增强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项目供给力,由零星的随机供给改为系统供给;育人效果也将显著增强,同样也有利于学院院风的整体建设。

(二)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构建第二课堂体系的策略

从高校对于专任教师和辅导员职责分工来看,专任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其主战场在课堂,而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深入课堂,更要注重课外育人,因而两者的之间有一定的衔接性,但这种衔接性并不高,因为辅导员实行坐班制,专任教师几乎很少坐班,所以他们工作上的交集甚少,沟通也并不顺畅,从而弱化育人协同作用。我院各班级配备以专任教师为主的班级班主任,在辅导员开展特色四进四促工作中各班级班主任参与其中,辅导员与班主任凝聚共识,整合力量。例如,辅导员牵头举办学院就业技能大赛,各班主任作为指导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系统传授专业性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导员与班主任建立反馈机制,各明职责,协作共进,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借鉴,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推动第二课堂高质量发展。同时,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共建第二课堂也能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同样优良的学风也能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

四、结语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引领辅导员开展“四进”工作赋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深度剖析转设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第二课堂工作的困境,明确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要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联动,建立反馈机制,为民办本科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体现民办本科高校高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 应洁琼.对独立学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后的思考——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06):76-77.DOI:10.16083/j.cnki.jeijp.2012.06.070.

[2] 方瑞.高校辅导员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的困境审思[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6):52-56+154.

[3] 罗世伟,韦倩雯,周钧阳.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研究[J].才智,2024,(21):181-184.

[4] 程娟,王继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探讨——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4,(01):53-57+72.

[5] 胡春福.基于转型发展背景构建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体系——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商学院为例[C]//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Hong Kong.Proceedings of 2017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 (ESE 2017) V76.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17:4.

[6] 陈玲,陶好飞,谢明昊.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23.

[7] 阮梓怡,姚一钒.协同与整合:“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路径研究[J].大学,2024,(24):165-168.

作者简介:张雨停,1995年3月,女,安徽淮北,汉,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