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这就为小学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以任务探究的教学质态推动语文教学走向素养提升,实现语文育人的终极目标。
和大家分享交流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 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
(2) 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3) 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学段(3~4 年级)
(1) 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 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 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第三学段(5~6 年级)
(1)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2) 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析研学成果。
(3) 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教学提示]
(1) 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考虑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把握活动周期和难度。第一至第三学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第四学段以设计、参与、调研、展示为主。
(2) 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可以结合学校和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
(4) 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评价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从这些阐释中我们可以明确该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坚持语文学科本位,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空间;凸显真实情境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围绕有意义的话题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学习,在沟通、合作和研讨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教师在开展该学习任务群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学科立场,跨学科学习应该侧重引导学生在真实、多样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解决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其次,要找准“跨”点,有机结合各个相关学科,真正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不能只在表层上简单提及其他学科,也不能只呈现各个学科知识大拼盘,应该从思维培育、能力提升、素养积淀等深层方面探寻跨学科学习内在机制,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最后,综合运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等各类语文学习资源,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整合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
活动主题: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任务:
任务一: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小组内交流。
任务二:把自己家过某个节日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出来。
任务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
具体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自主拓展学习
在此阶段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活动提示”,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学习任务,以及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可以定位一周,前期学生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已经对春节、清明、重阳节这几个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可以用0.5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任务、要求,明确研究对象。在接下去的一周,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过程性的干预和指导,引导学生坚持自主开展综合性学习。
第二阶段:小组中期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既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回顾,又是在进一步培养并强化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采用小组内交流资料的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评价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态度和习惯的展现,例如:是否条理清晰地向组员介绍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态度是否自然大方、其他组员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了解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的方式,并提供参考意见;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则可以当作一个情景训练,集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及时干预,借助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
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时间可以定为一周,继前一阶段之后,可以用1.5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中期资料交流,以及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其中,“小组中期资料交流”可以安排1课时的时间,而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所以“个人习作指导”可以安排0.5课时。
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确定最后团队成果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了更好完成习作学习任务,还需要收集如何过节的资料,从而为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做好准备。之后再用一周的时间,安排学生按要求自主筹备展示活动,而教师继续在此过程中给予干预和指导。
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
第1部分:团队学习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1.导入:前一个阶段,各小组都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活动主题,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想和大家分享,那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学习收获吧!
2.各小组逐一展示。
预设1: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展示交流。
谈话过渡:请大家跟随我们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一起走进春节吧!
(1)讲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
一生讲故事:关于春节,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除夕就出来伤害人名。一年除夕,来了位老人,他在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大红纸,又让屋内保持烛火通明。这时,“年”来了,它看到大红纸浑身一抖,大叫一声,硬着头皮往屋内闯,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战栗,急忙逃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下,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啦!从此每年除夕,家家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祈求来年的幸福平安。
(2)介绍春联、年画等民间艺术
一生介绍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我们小组今天将为大家展示几幅春联。
两生现场表演写春联,写完后班级展示。
一生介绍年画:春节挂贴年画是很常见的习俗,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展示小组的同学们把收集的几幅年画张贴在黑板上,供班级同学欣赏。
(3)诗词诵读。
展示小组同学进行诗歌表演朗诵:春节是古代传统的节日,有许多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来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下面就请欣赏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的《元日》。
预设2:介绍清明节习俗的小组展示交流
谈话过渡: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
小组同学出示课件,分工合作,逐一介绍图片。
(1)图片一(荡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被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图片二(踢蹴鞠):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皇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看,这是古代踢蹴鞠的画面。
(3)图片三(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导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看,这是人们高高兴兴去踏青的图片。
(4)图片四(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看,这就是小孩子放风筝时的图片。
预设3:介绍端午节习俗的小组同学展示交流。
预设4:介绍元宵节习俗的小组同学展示交流。
……
3.提问:听了这些小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或是对照评价表还有什么小建议想说给他们听的吗?
4.组织全班互动评价。
预设1:我觉得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们所展示的内容特别丰富,有讲故事,有对联展示,还有诗歌表演,形式多样。他们在之前一定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预设2:我也觉得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们很棒,特别是他们能当场写对联,这个才艺展示很吸引人,让我也对春节习俗写对联产生了兴趣啦!
预设3:我觉得介绍清明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们也很认真,介绍图片资料时声音响亮,讲得也很清楚。
预设4:我来给介绍清明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们提个小建议,他们制作的课件很漂亮,但是形式上还是有些单一,如果能加入一些其他形式,如有视频的加入,或是和朗诵有关的古诗等等,那汇报形式会更棒啦!
……
5.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美丽的诗歌和图片,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在活动中,你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能做到团队合作,积极探索,呈现了各式各样的展示形式,老师要为你们在活动中认真积极的态度点赞。
6.组织学生对照互评表,完成评价。
最后的展示交流环节,采取互评的方式开展。展示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评价展示活动成果的标准,依据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展示时,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评价环节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收获说清楚,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真诚地给予赞赏。还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重点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合作分享的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社会生活中需要各类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如何让不同个性的学生获得多维度成长?跨学科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具体思路。
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样态,鼓励学生持续地跨界探索。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组织不同“才能”的同伴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团队中有善于沟通协调的人,有动手能力强的人,有做事有计划、一丝不苟的人,学习与他人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共同探究、相互补充、各展所长,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在真实情境中历练,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学科素养,更唤醒了他们学习的自信、生活的自信,促进学生多维度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
[3]张蓉《凤凰语文》2023年:《怎样理解“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