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幼儿园幼小衔接下数学集体活动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阶段,幼儿面临着从游戏化、生活化学习向系统化、抽象化学习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数学领域,这一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园幼小衔接阶段,如何通过数学集体活动有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对幼儿园幼小衔接下数学教育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浅见。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过渡。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幼儿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减少学习焦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幼小衔接也是儿童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发展时期。
二、数学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能够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数学还能够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如何在数学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1.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应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在各自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进步。如:大班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生活中的数字非常多,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数学在我们身边,感受数的活力和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结合本班幼儿认知水平,教师对领域的教材做了调整,利用幼儿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数,
第一个环节观察生活中的照片,认识理解自己认识的生活中数字是在什么地方找到,并代表什么意思。能够依据图片进行说理。图片为幼儿提供了说理的支架,激发幼儿说理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马路上、小区里的数字,理解生活中充满数字。如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要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才能保证买到放心安全的食物。在马路上大家都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绿灯路口宁停三分钟不抢一秒,在数字的提醒下我们的生活会更有序,标准的说理的范式为幼儿提供规范数学语言的模式,最后在小区里每天接触的数字,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家。最后通过两个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对生活的有用。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在数学集体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和现象。通过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等方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大班数学活动《找到它》游戏材料有递进性,每一次游戏目的清晰,通过一次次的游戏内在逻辑不断推进。教师抓住了箭头、骰子上单双数图案这两个要素很好地融人了设计,先解读箭头,达成后再加入骰子,解决后又加人两个方向的箭头,一层层化解难点,过程中不断渐进的要求,线索清晰到位。
3.开展实际问题解决
教师应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计具有生活情境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大班数学活动《跳远比赛》:教师通过质疑红黄蓝队到底哪一组跳的远,它们之间差距是多少,引导幼儿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冰棒棍、吸管、积木、筷子进行测量比赛,根据测量的结果分析原因:1.为什么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结果也会有不同,知道的测量的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2。为什么一样的距离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一样,通过动手操作,记录比较,得出测量工具的长短不同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创设数学情境,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数学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生活情境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布置数学角、制作数学玩具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去农场》,教师通过去农场主爷爷农场参观的情境为线索,在路途上解决问题:遇到断路,引导幼儿利用加减法解决断路问题。师:这有几块木板?(3块)那再添上两个木板是几个?你能用算式表述出来吗?那现在有五块木板去掉两个木板,你能用算式表述出来吗?得出原来加法和减法都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播放苹果树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画面关键数字信息。复习加、减法初步感知加法减法存在的规律。通过观察一组数字组成的加法算式,将两个小数放在加号两边,最大的数在最后面,加 号两边的数的位子互换,他们所得到的和都没有变都是10,一组数字组成的减法算式,将最大的数在最前面,取一位数放在减号后面,会等于剩下的另一个数;一组数字可以列出4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加法算式中最大的数放在最后面,加号两边的数位子可以互换成为一个新的算式,减法最大的数放在前面,减号后面两个数的位子也能互换,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算式。整个活动教师都是利用去农场路上的所见所闻为导线,让幼儿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
2.运用游戏化教学,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例如,通过拼图游戏让孩子们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通过解谜游戏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规律;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等。这些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如中班数学活动《营救汪汪队》本次活动的以孩子们最熟悉的旺旺队导入,活动以营救旺旺队贯穿,闯关难度层层递进,孩子们也能融入到这个营救的氛围中,通过感知、熟悉,创编理解本次营救中隐藏的规律,最后能较好的用所学的规律创编动作。学会识别模式、创造模式。
3.互动式学习
互动式学习有助于幼儿积极参与数学集体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等方式,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数学教育中,除了基础知识的灌输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如:大班数学《跳远比赛》通过小组尝试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并作记录,在操作中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发现问题的形式让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索。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游戏中教师从三个方面“不同工具不同结果;同一工具不同结果;同一工具比较结果”,层层递进地引导幼儿学习测量的正确方法,并获得测量的相关核心经验,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五、教师角色与素质要求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首先,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设计出有趣、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其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最后,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找到它》游戏环节中,老师对于各个环节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很透彻。比如第一次要解决箭头的问题,老师就通过追问和质疑帮助孩子理清箭头方向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到了第二个环节,加入骰子,老师重点追问的目的就是帮孩子理解要根据骰子上的图案找出合适的单双数,还要同时看提示卡和骰子两个条件,之前已经解决的问题就不过多追问了,重点解决这个环节新增的难点,到第三环节游戏,重点去解决区间范围对数字的判断,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前一次游戏的经验积累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碰到的孩子到了第二个环节有难度了,老师就可以着重解决,不用继续加难度,这就可以灵活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来调整游戏的难易系数。
六、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双方应共同参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与孩子一起探索数学世界,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其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数学学习情况,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双方应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幼儿园幼小衔接下数学教育中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数学集体活动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采取分层次教学、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开展实际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水平。同时,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参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