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先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有关概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内涵进行了剖析。接着,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和二十大报告,分析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群众观的重大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习近平;群众观;以人民为中心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涵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并发展于唯物史观确立以后,在唯物史观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把人与世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作为出发点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揭示了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客观规律。
群众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英雄史观为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鲍威尔等把自我意识视为历史发展中的积极动因,英雄人物是自我意识的代表,他们用“批判性地批评大脑活动”来促进历史,而人民作为一种无灵无魂的物,则与英雄人物相对立,会阻碍历史的前进。[1]马克思和恩格斯均反对这种英雄史观,指出他们并从根本上将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相对立并且对群众进行征讨,把批判哲学家转化为历史创造者。借助批判鲍威尔等资产阶级英雄的史观,用马克思来表达出其革命群众史观思想,肯定论证了人民群众首先就是历史创造者,重视人创造的历史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群众史观”就是建立在确定社会生产力存在并决定其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体系之上,确认全体人民群众创造客观历史现实的重要决定作用。它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对以往“英雄史观”进行批判与扬弃。[2]首次真正彻底,全面地考察和解决了伟大历史创造者到底是哪些人这一实质性问题,结束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英雄史观长期封建统治,还人民群众本身是伟大历史创造者这一现实本来面貌。同时,“群众史观”还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马克思的“群众史观”,为我们现在树立为民利民的治国理念,提供理论依据。
二、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发展
党领导的中共十八大代表大会召开的一年之后,习近平的讲话中曾对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党纲领导全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发展巩固党组织,加强同基层人民群众更紧密联系的血肉关系等,均都已一一作过论述。[3]上述等一系列十分深刻又精辟的系统深刻的全面分析论述。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重要论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基本重要思想,构成的习近平与中国共产党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构成主体,就是坚持继承发扬和创新中华伟大优秀新文化的“民本”重大思想,就是自觉科学灵活地自觉运用发展和丰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群众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锤炼而成,心中有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从理论上总结和发展群众实践经验,其思想内涵是十分丰富。[4]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就是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发展、怎样进行发展集大成之作。深刻地包含着新时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中对群众史观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显著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务实造福百姓是坚持立党清廉为公、执政实干为民执政的本质要求。仔细读二十大报告,“人民”这条线索贯穿其中,报道中的“人民”二字,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人民”是检验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起,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结束,再过渡到了“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9]为止,字里行间都充溢满着中国共产党饱满热情的民生情怀和与善为民初心,更能强烈生动地呼应着实现了人民群众内心对于更美好生活方式的由衷向往[5]。
(一)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产生渊源于现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理论相互渗透交融发展之中,是深刻植根于全国人民群众血脉之中的共产主义政党。作为这样一个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光荣爱国主义传统基础和共产主义优良执政作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这个党应该始终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利益。[6]经过我们长期以来的正确执政探索实践,我们知道党是以一切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为宗旨,始终是坚持和把密切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作为实现自己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多次强调“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20]。人民群众既是促进历史文明前进步伐的根本动力,更会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积极斗争的最大力量源泉,丧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拥护和信任支持的这又一最主要之根基,党创造的辉煌各项革命事业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很难继续下去。[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1]”这是我们党最深沉最根本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下了一片江山,守住河山,守于民心者也。[8]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民生、鼓励一起努力,共创美好人生,持续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
(二)维护人民立场永远是我们党一贯的一个根本政治立场
立场问题属于原则问题,是个大的政治问题。坚持和捍卫自己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是要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9]总书记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这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根本核心政治立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保卫党、保卫祖国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和危险的基本战略保障,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10]因此,共产党员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和自觉践行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践行好人民立场,就需要始终坚定所秉持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群众路线是新形势下我们党走的根本工作路线
这一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工作方法等都有所坚持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向广大群众学习智慧,总结经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贯彻群众路线,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将其贯穿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始终。党的十九大后,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各级领导集体组织的精神核心都是习近平的总书记,习近平带领全党不断开拓思路,与时俱进,进一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全新的含义。[11]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实践出发提出了“为民务实清廉”这一重要论断并对之进行全面阐述和系统论述。它既把群众路线作为治国理政之要务,更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执政根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等一系列思想主张。这是群众史观的空前大提升,也对进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立意高远之意。[12]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强调“全党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2]”体现了习近平对党群众路线事业的继续坚持继承与科学发展,号召全党人民要继续坚持用群众路线思想做为领导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13]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伟大实践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出的一个伟大创新。[14]在二十大报告上,习近平书记在总结十年来我们的发展成果时,讲到:“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报告上的报告,1.4万余字,105处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了"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这个真理。[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16]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施最普惠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看到的天更蓝了,大地更绿了,水流比较清、空气更新鲜了,生态环境良好。[17]面对新冠肺炎流感的无情肆虐,党继续坚持了人民为第一,生命是至上的工作原则,领导和全国人民打出一场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总体的胜利,为亿万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保驾护航,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从负转正[18]。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内涵分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结合文章分析得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观点、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及群众路线思想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习近平主席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系列政策,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发展的特点,及其习近平对群众史观发展与创新。只有长期坚持贯彻习近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共产党事业才能始终不断探索进步,带领全国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高凤妮.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28(003).
[2]李成峰. 坚持人民至上 践行初心使命[N]. 楚雄日报(汉),2021-12-15(003).
[3]曹月旺.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1.
[4]王雪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探析[J]. 昭通学院学报,2021,43(02):8-11.
[5]邸乘光.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5):1-9+2.
[6]陈祥健. “人民就是江山”: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百年归结与时代宣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5-10.
[7]王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 江苏社会科学,2019,(04):13-18.
[8]谢霄男,刘红. 《之江新语》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J]. 临沂大学学报,2014,36(05):120-122. [1]丁丽华.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及时代价值[J]. 高校后勤研究,2022,(10):54-56+68.
[9]崔治忠.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意义维度[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3(04):5-9.
[10]王峰,徐俊. 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本源、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22,(04):13-19.
[11]喻欢. 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广州大学,2022.
[12]司书毓,姚旭. 习近平群众观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1):16-18.
[13]陈祥健. “人民就是江山”: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百年归结与时代宣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5-10.
[14]张琼. 唯物史观视域下习近平群众观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
[15]赵晓翠. 党员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学习体会[J]. 支部建设,2020,(34):6-8.
[16]王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 江苏社会科学,2019,(04):13-18.
[17]谢霄男,刘红. 《之江新语》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J]. 临沂大学学报,2014,36(05):120-122.
[18]郑芳. 习近平同志关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重要论述探析[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38(05):59-64.
[19]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16.
[2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社.2017-10-27.
[21]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1.
[2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社,2022-10-25.
作者简介:张馨(2000/04/11),女,汉族,河南省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