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健康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白内障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基于健康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白内障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从2024年1月到2024年6月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他们的入院顺序进行编号,之后随机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内护理干预,视为参考组,另一组患者则在这个基础上基于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延续性护理,视为研究组,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尤其是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两组数据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在院内护理基础上基于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延续性护理效果表现更加优异,值得推荐。
关键词:健康管理模式;延续性护理;白内障术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效果分析
引言:
白内障作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的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所引发的浑浊致病,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盲,严重阻碍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延续性护理是将院内的健康管理工作延续到院外,最大程度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文章特此展开相关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4年1月到2024年6月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他们的入院顺序进行编号,之后随机均分成两组,即为参考组和研究组。收集并整理两组患者地一般资料信息,如下表1,同一指标内,组间进行数据的纵向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续的研究可行。纳入标准:确诊白内障,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精神、认知、听力、沟通正常的患者。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者。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内护理干预。按照医嘱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在术后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数据,给予药物、消毒等基础护理,在达到出院指征,主治医师确认可以出院后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手续,提供必要的院外注意事项等。
研究组患者:在院内护理干预基础上基于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延续性护理。首先,建立院外沟通渠道。在患者出院时,留下电话或者微信,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院外的沟通。其次,制定院外延续性护理计划。给予健康管理模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延续性护理计划,向患者提供白内障手术后的康复指导,包括术后注意事项、用药指引、复查时间等,教育患者认识可能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征兆,例如感染、视力模糊等,以及何时应寻求医疗帮助。最后,延续性护理计划的实施和监测。定期通过电话或其他通讯工具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恢复进展和任何不适,引导患者使用专门的健康管理应用来记录视力变化、用药情况和健康数据,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远程监控。
1.3观察指标
在干预前后,开展对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水平的评估,分别依据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F-36(健康状况调查简表),满分均为100分,前两者发生正向变化的判断标准为分值下降,后者则为分值上升。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数据,用SPSS26.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X2、t检验, 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参考价值。
2、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变化差异对比
干预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差异显著,p<0.05。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差异对比
干预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眼科临床中,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视力衰退,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降低了生活质量水平。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在院内,护理人员可以提供专业性护理服务,在患者出院后,如何有效做好自我护理,成为术后康复的关键所在。给予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延续性护理,可以实现护理的衔接,让患者能够规范自身行为,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护理和管理,促进术后康复进程,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燕,陈琼,罗欣,蒙秋莹.健康管理平台在妇科日间手术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9):0192-0195.
[2]黄彦萍,姜嵩,刘悠,沈燕兰,付琴.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老年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