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伴随新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打造生动直观的英语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意愿。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重点构建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积累。并且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索情境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表达技巧。然后教师应构建丰富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思维。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情境教学;
新课标教学思想对传统英语教学提出更高教学要求,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策略,积极适应学生的英语思维发展规律。教师可以积极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语言素材,打造生动直观的探索情境,带领学生探究情境中的英语表达技巧。然后教师可以组织生动的情景模拟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思维。并且教师应引入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英语教学空间,提高学生探索英语知识的学习乐趣。
一、创设生活英语情境,深化英语真切感知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已有的语言认知基础,遵循学生英语思维成长规律,尝试引入学生真实生活的实践经历,积极调动学生探究英语知识的学习思维,引领学生结合已有的语言应用经验,深入分析中外语言表达的差异,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真切感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积极融入英语文化背后的习俗,指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带领学生梳理情境背后蕴含的语言文化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例如,教师围绕“My school”讲解英语知识时,利用图片与视频资料,引入学生熟悉的校园功能教室,指导学生利用英语对话方式,初步了解学校环境的正确英语表达方法,锻炼学生对英语重点词汇、句式的熟练运用。不仅让学生高度关注自身的校园生活,还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探索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积极结合校园分布的教学挂图,引领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准确询问功能室的具体位置,学习如何运用英语向他人介绍学校的生活环境。
二、设计英语问题情境,拓展英语应用思维
教师应当深挖单元英语教学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深入的阅读探索学习活动,激励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意识。同时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英语实际学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英语探索问题,引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独立思考,探索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拓展学生的英语应用思维。并且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不仅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情感、态度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向综合素养转化。
例如,教师围绕“What time is it?”讲解英语知识时,创设以学生真实生活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并利用情境问题指引学生积极探索英语知识,学习如何运用英语准确表达课程和三餐相关的具体话题。然后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引领学生运用英语描述不同时间将要做的具体活动,并让学生掌握在情境中运用英语描述日常生活作息的表达方式。并且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在校的一天时间安排,不仅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个人品德,还让学生逐步掌握规划时间的自理能力。
三、构建多彩数字情境,提高英语探索乐趣
教师应结合现代数字教学技术,探索构建信息化的英语教学环境,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英语自主学习空间,引领学生在探索中深入挖掘情境中蕴含的语言要素,感知不同语境下英语表达差异。然后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深度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途径,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利用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薄弱点,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英语学习活动。并且教师应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利用真实鲜活的交流碰撞,培养学生进行英语情感交流互动的探索乐趣。
例如,教师围绕“Weather”讲解英语知识时,应积极引入我国主要城市的天气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常见的天气情况。然后教师可以组织模拟天气预报的趣味教学情境活动,引领学生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准确描述某地的天气状况,熟练掌握形容天气特点的英语单词与短语,形成生动趣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心情下逐步掌握英语新知。
总而言之,新课标教学思想指引下,小学英语教师需要采用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积极构建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相近的英语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探索英语知识的学习乐趣。然后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情境教学问题,指引学生探索学习的方向,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情境中蕴含的英语核心概念。同时教师应当利用数字教学技术的知识,打造丰富的英语自主学习空间,践行学用结合的教育思想,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古春花.新课程标准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21):19-21.
[2]吴艳宏.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小学时代,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