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深圳市福田中学为例浅析高密度背景下学校复合空间设计策略与手法
摘要:目前很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可建设用地紧缺。同时,新增加的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导致教育用地更加紧张。处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教育建筑设计普遍面临这样的情形,周边城市环境复杂,规范又限制了很多可能性,怎样进行有效的总体布局与空间建构,塑造空间紧凑又适宜师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建筑,是充满挑战的,也是值得研究的。本文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了中小学校园在高密度环境下的复合空间设计手法。
关键词:高密度,复合空间策略与手法,深圳市福田中学
一、背景
1980 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时,还只是人口仅 30 万的小渔村。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仅44年后的今天,城市人口已接近 1800 万。土地稀缺与人口快速扩张增长带的公共配套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特别是教育用地严重短缺。深圳在短时间内需要新建大量的中小学以迅速填补巨大的学位缺口,而土地稀缺的现实条件迫使这批学校走向高密度校园的新类型。
二、结合具体案例的设计策略与手法分析
近年来,深圳市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高密度校园复合空间方面的实践项目,下面以深圳市福田中学项目为例,来分析高密度校园在复合空间设计方面是如何实现的:
(一)简介
深圳市福田中学,设计时间2018-2023年,于2023年建成,项目规模约12万㎡。由临界工作室设计,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福田区,是特区内规模最大的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项目规模为60班寄宿高中。项目处在用地东侧远方是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和连绵山脉,近处是拥挤的城中村福田村;西侧是开阔的都市绿轴中心公园,远方是CBD天际线;用地的北、东、南三面被百米高层紧贴环绕,仅西侧与城市街道福田路接驳,用地条件可见非常的极致!
福田中学在占地41461平方米的原校址上,通过新的校园设计,需要将原来的40班升级成为60个班(3000名学生)的寄宿制高中。12万平方米超大的总建筑量使得除去田径场之外建筑用地上的容积率达到3.87,是普通中学的2-3倍。在如此极端的高密度状况下,设计还要满足日照条件、自然通风、消防安全以及其他严格的规范要求,挑战巨大。
(福田中学建设前后的指标对比)
(二)具体策略
通过分析临界工作室设计团队的设计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在应对高密度和极端的用地条件下,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
①采用下沉庭院,架空空间,打造“多孔可透气”的复合校园空间
其设计策略主要在水平和竖向两个维度上展开。水平向,一半以上的建筑体量置于抬升的操场层以下,为了保证超大进深裙房的空间品质,植入大大小小的下沉庭院,激活空间深处的自然采光与通风,“板下空间”避免了如地下室般的逼仄观感,还提供了大量遮风避雨、不需空调的运动与休闲空间。垂直向,宿舍及教学楼各层的架空活动空间,将东南风引入稠密的校园空间深处。创造出可呼吸空间聚落,也带来与人亲近的尺度空间。
②采用空中连廊、架空层、屋面花园等打造没有压抑感的多层地面的校园空间体系
以立体多层的户外空间格局,在高密度的校园中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强化建筑与景观、室内与室外的融合:高效利用下沉庭院、裙房顶面、建筑物屋面,最大化室外和半室外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空中连廊、架空层、屋面花园构成丰富多元又尺度宜人的校园空间体验,减少在校的师生们对高密度校园产生的压抑感。
③交通空间的复合化设计可打造空中社交圈,疏解竖向人流压力
为了解决高密度高层校园极具挑战性的问题:3000 名学生在高达13层的宿舍楼和数栋高层教学楼中穿梭,瞬时的竖向人流压力如何能得以缓解?本项目打造了空中社交圈概念,由串联教学区各建筑的400米环路和宿舍楼200米的架空层共同组成。
不仅在20-30米的高空塑造了视野极佳的第二地面,也成为宿舍与教学楼之间的“捷径”。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同时将高层建筑的宿舍楼以中央架空层划分成上下两个多层建筑,形成适合垂直校园体系的交通系统。
④学校与城市空间的复合共享,减少公共设施的闲置和重复建设
在寸土寸金的高密度城区背景下,需要减少公共设施的闲置和重复建设,福田中学从规划布局策略到建筑动线设计,将文体设施对社区开放,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方案,实现学校与城市的资源共享。
共享策略一:抬升操场,贴临街道方便到达,预留与公园天桥的接口
操场抬升至7.4米的平台之上并靠西侧城市街道放置,这样沿主干道的边界不是围墙,而是透明有吸引力的立面,市民可直接从街道进入到达操场平台下方,进而可使用一系列文体设施。在校园西侧界面通过一系列楼梯、坡道,将空中操场与地面街道连接。空中平台还预留立体交通网络接口,将来可接驳通向中心公园的步行天桥,将共享的范围最大化。
共享策略二:双门厅设计,分时共享
朝向城市和校园内部采用双门厅设计,方便分时共享,减少相互干扰。在周末或者举行特殊活动时,总面积达13600平方米的文体设施(篮球馆、风雨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游泳池、展览空间以及一个可容纳 1000 人的报告厅)均能对外开放,学校成为向公共开放的市民中心。
共享策略三:稍微旋转操场,还城市活动广场
因为地块的形状不规则,如果就正南北方向布置操场,入口空间非常局促。设计将操场逆时针旋转 15 度,一方面吸纳不规则用地红线造成的边角空间,一方面也在场地西南侧形成放大的入口广场和共享城市界面。这个近千平方米的入口广场,落地后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儿童玩耍运动的活力街区公园。
⑤顺应现状天际线,面向公园开放,教学楼打造视觉通廊,联通公园与CBD
应对场地周边现状东高西低的态势,设计将操场布置于场地西侧,教学塔楼和高层的宿舍体量沿着用地东侧和南侧布置,与周边现有的城市肌理共同形成东高西低的天际线,呈现拥抱西侧公园的开放姿态。通过平行交织与微折的教学楼的布置,创造多条东西向视觉通廊,联通西侧的中心公园和东侧远方的CBD天际线。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城市高密度环境导致建设用地紧张,为新一轮的中小学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城市中心区提供的新的校园用地,在规划层面很难给予新学校建设相应的用地规模,在现实层面其实无法满足学校周边地区居民对学位的需求 ; 而一些旧城区的老校区,只能在原有校址上以挤压学生运动空间的方式对校舍进行增容 ; 还有一些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腾退出的学校用地,由于受规划、设计规范等层面的重重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对学校的各种功能需求。这些给学校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都将中小学校园的复合化设计难度推向新的高度,也需要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不断探索,并且结合实际项目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1]程锐.高密度环境下高品质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J]. 江西建材, 2022(08):134-138.
[2]陈添赐、王国光.高密度背景下中小学公共空间复合性研究.[J]. 中外建筑, 2022(08):104-109.
[3]姜浩、董志新、田金昭[J].《房地产导刊》,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