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交通强国背景下“两路精神”在交通院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中的探索研究

牟凤云 何勇 张用川 杨志鑫 张桓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4年11期
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 400074

摘要: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两路精神”作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正被深度融入到交通类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阐述课程思政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挖掘交通类院校“两路”精神的教育价值,并分析交通类院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提出要基于多场景多课程加大开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持续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构建学生产出导向创新课程思政评估机制,并完善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关键词: 两路精神;交通强国;测绘地理信息;课程思政

引论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需依托并借助于专业课和通识课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打破传统思政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孤岛化局面。如何充分挖掘学校和专业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教书育人的协同效应,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命题。

需循“如何让育人落地、人人都育人、课课都育人”的目标思路,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文化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专业课的引领性和时代性,得以较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融得进、看得见、落得实,需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 研究背景

“两路”精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修建和养护川藏、青藏两路过程中,其内容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两路”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交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中国交通发展、实现交通强国的持久动力。关于“两路”精神的初期研究,主要是从发展历程、理论探源、内涵特质和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1-4]。

新时代,把“两路”精神培育融入交通院校思政教育,对于建设交通强国、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通类院校的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弘扬中国优秀红色文化精神和交通精神。同时也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两路”精神,让“两路”精神与时俱进,彰显出“两路”精神的时代价值[5-7]。

二 研究目标

根据测绘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实施“两路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特色工程,构建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主动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育心育气育能,持续涵养“美丽心灵”,提升育人效果。

构建贯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授课,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与“两路精神”——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相融合,设计思政案例。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如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测绘工作实例,让学生理解测绘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的重要性和测绘人员的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参与实地测绘实习、工程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野外作业的艰辛,同时安排老一辈测绘工作者分享“两路”建设时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并传承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研究实例

以《3S技术集成原理与应用》这门课为例,3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思政育人目标主要有:(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强化国土观念,理解并积极服务于国家地理信息发展战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2)爱岗敬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尊重和热爱GIS行业,理解专业工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3)生态文明理念:强调GIS在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确定课程思政目标之后,全面梳理教学知识点,围绕教学知识点提炼思政元素,创设导入情境,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围绕主题教学,深刻领悟课程思政;开展实践教学,切身体会课程思政。

(1)场景要素整合,开发测绘地理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依托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引领和服务功能,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构建学术诚信体系,系统整合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提炼思政要素,打造映射学校底蕴、彰显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

(2)柔性隐形浸润,优化测绘地理信课程思政教育方法

鉴于测绘类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课程的知识内涵,课程思政的教育策略强调感知柔性、目标隐形、方式浸润。构建贯穿“五课堂”、“四要素”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3)学生产出激励,创新课程思政评估机制

课程思政评估体系主要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体系涵盖专业办学目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制度建立、质量标准制定、质量评价和信息处理、持续改进等内容。

(4)课内课外协同,完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学校、学院、专业三层耦合,围绕育人目标,构建闭环式运行体系,持续改进教学模式。针对核心课程,注重不同课程思政教学要素之间的贯通融合。

选择测绘地理信专业课程中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这4门核心课程,组建测绘地理信息核心思政课程群,注意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之间贯通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上体现跨层次内容衔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效“浸润”热爱祖国、责任担当、团队合作、刻苦钻研、专业思考、实践磨练等思政要素。

四 研究成果

结合测绘地理信息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把北斗等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经典案例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融入教学设计。

(1)修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的育人目标,优化教学大纲,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巧妙的,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构建教学案例:每门核心专业课程构建N个教学案例;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并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培育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审美素养,弘扬“两路”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3)建立在线案例资源库:在学校“在线学习中心”现有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上,丰富现有在线资源及案例,引入人类文明共同体,实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增强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专业自信,让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4)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核设计: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主题,结合课程特点、育人目标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学习资源建设、课程考核设计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实验实训、作业论文、测验考试各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推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如《地图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旨在塑造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强烈爱国情怀、高尚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人才。育人目标有五个:

①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强化国家领土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地图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国家版图的尊重和守护意识。

②专业伦理:引导学生理解和遵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数据保密、成果署名、知识产权保护等,培养诚实守信、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

③法制观念:教育学生熟悉与测绘地理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等,理解依法测绘、合法使用地图的重要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④文化自信:通过地图的历史变迁、地名文化的解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⑤全球视野:讨论全球地理信息共享、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测绘标准等议题,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理解测绘地理信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角色。

五 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的主导思想和交通类院校“两路精神”,以学生培养为主线,以思政要素为目标,以教育过程为抓手,以成果考核为激励,有序推进闭环式运行体系,促进课程思政良性循环,有效“浸润”热爱祖国、责任担当、团队合作、刻苦钻研、专业思考、实践磨练等思政要素,课内课外协同,完善核心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体系,课程思政成果丰硕,学生产出良性递进,课程思政溢出显著。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环节中,聚焦于融入交通强国理念、强化行业责任与职业素养、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培育生态文明观与人文关怀等方面,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够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途径,全面提升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交通强国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庞跃辉,王戎.群众路线下的“两路”精神分析——基于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设的认知[J].中国公路,2017(17):92-95.

[2] 王戎,罗婷,庞跃辉.论“两路”精神的内涵特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9-15.

[3] 郑涛,张玉蓉,姜云艳.红色精神传播视域下川藏公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27-31.

[4] 苗国厚,陈璨.“两路”精神在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中的作用发挥[J].文化软实力,2019(04):90-96.

[5] 李坤,蒋婷婷.弘扬和培育青年红色精神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22-24.

[6] 陈渤,张勃,郑忠.全媒体视域下的“两路”精神传播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6+12.

[7] 张晓平,袁鸣捷.“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育人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8-15.

资助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yjg213093),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22-202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JT2022YB141),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22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