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全新挑战与机遇。本文以部编版(2019)教材为依托,深入剖析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强调实践教学、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强化教学评价改革。针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从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三个主要方面探寻创新路径。旨在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部编版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编版(2019)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创新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等举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念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新时代,我们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应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增强法治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新时代的感受和理解。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分析新时代的特点和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去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法,在讲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家乡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议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在讲解“民主决策”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等角色,模拟民主决策的过程。
三、丰富教学资源
在新课改要求下,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至关重要,教师应积极拓展资源渠道,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比如,可以深入挖掘部编版(2019)教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教材中不同部分与中国梦相关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同时,要充分利用时事新闻资源,在讲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结合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事热点,如中国举办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让学生分析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国际视野。此外,开发校本资源也很关键,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意义重大。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友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36).
[2]李华.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创新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4(12).
[3]张敏.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J].教学与管理,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