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义乌红色旅游与非遗保护的有机耦合

杨钦彭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4年51期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322000

摘要:义乌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义乌市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的整合度不高,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耦合中的作用,提出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创新平台提升资源整合效率,推动义乌市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义乌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不仅以其繁荣的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而闻名,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红色资源而自豪。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红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耦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1]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也赋予了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以新的可能。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为文化资源的传播和体验方式实现了新的赋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义乌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这些场所不仅承载着光辉的历史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义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164个(国家级3个、省级16个、金华市级56个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位、市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45个、金华市级非遗旅游景区13个、市级非遗工坊12家,包含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非遗项目,这些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红色旅游与非遗有机耦合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资源整合不足

红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耦合,是推动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资源整合不足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困境之一。义乌市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和非遗资源的城市,具有其地方代表性。

首先,从资源整合的现状来看,义乌市的红色旅游和非遗资源存在分布零散、管理分割的问题。红色旅游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主要由政府部门管理和维护,而非遗资源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则往往由不同的文化团体或社区组织等负责。这种管理上的分割,导致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低下。例如,义乌市的革命遗址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其与当地传统手工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工艺品制作、非遗项目如独角戏、越剧等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无法共同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文化体验。

其次,资源整合不足还表现在宣传和营销方面的分散性上。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品牌和市场推广策略。例如,义乌市的红色旅游项目多以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为主,而非遗项目则侧重于文化传承和展示。两者在宣传上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导致市场认知度和吸引力不高。很多游客在参观红色景点后,未能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错失了深度体验义乌文化的机会。

最后,资源整合不足还涉及到利益分配和协调问题。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文化团体、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各方在利益诉求和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容易导致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协调困难。例如,政府部门可能更关注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而社区居民则更关心非遗项目的经济收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形成共赢局面,是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

(二)体验设计单一

首先,红色旅游和非遗体验设计的单一,导致游客在参与过程中难以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义乌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主要以静态的展览和传统的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游客在参观时,多为被动接受信息,难以深入了解和体验革命历史背后的故事和精神。这种单一的体验设计,无法满足现代游客对深度体验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同样,义乌市的非遗项目在体验设计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以其丰富的手工艺品闻名,但游客多为走马观花式的购物,缺乏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的机会。而像吴地戏曲等非遗项目,虽然在表演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观众多为被动观看,缺乏参与和互动的环节,难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体验设计的单一还表现在红色旅游与非遗项目的缺乏有机结合上。义乌市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和非遗资源,但两者在体验设计上各自为政,缺乏有机结合的设计思路。例如,红色旅游可以通过结合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表演等,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然而,实际操作中,这种有机结合的设计较为缺乏,导致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难以形成整体效应,无法为游客提供完整、立体的文化体验。

最后,体验设计单一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规划。传统的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多以教育和展示为主,重视内容的传承和传播,但忽视了游客的参与体验和互动需求。体验设计仍停留在单向的信息传递和静态的展示上,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在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面有老师教学非遗手工作品,但成年人参与程度不高,大部分都是为了陪伴儿童。

(三)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不足

首先,市场推广的不足导致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的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广泛的游客群体。义乌市拥有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如义乌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教育价值。然而,由于市场推广力度不够,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较低,难以吸引大量游客。游客来到义乌只知国际商贸城,却不知以长城公园为代表的红色场所,相似地,义乌市的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和地方戏曲等,虽然文化内涵丰富,但由于宣传渠道有限,知名度和影响力未能充分体现。这种市场推广的不足,使得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品牌建设不足导致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吸引力,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品牌是市场推广的重要载体,能够提升资源的辨识度和吸引力。[2]然而,义乌市在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的品牌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规划。例如,红色旅游资源虽然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未能形成具有统一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品牌,导致游客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认同感。同样,非遗项目在品牌建设上也存在类似问题,缺乏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品牌形象,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后,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不足还反映了合作机制和资源整合的欠缺。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品牌建设,需要多方合作和资源整合,才能形成合力和规模效应。然而,义乌市在这方面的合作机制和资源整合相对欠缺,导致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例如,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中的合作,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和平台,导致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

三、加强红色旅游与非遗有机耦合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化转型策略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各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红色旅游与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生动再现红色旅游景点和非遗项目的历史场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参与感。[3]例如,在义乌市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中,应用VR技术再现革命历史事件,游客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氛围,还能通过互动体验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同样,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可以通过AR技术进行实时展示,游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观看工艺细节,甚至亲自动手参与,提升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其次,数字化技术可以优化红色旅游与非遗的管理与服务。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游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和个性化服务的定制。例如,义乌市可以建立红色旅游和非遗的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和数据,对游客的行为和偏好进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和活动推荐,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此外,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的在线预订、智能导览和实时反馈,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再次,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红色旅游与非遗的教育与传承。[4]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资源库,可以将红色旅游和非遗的丰富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例如,义乌市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红色旅游和非遗相关的在线课程和互动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此外,还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开展红色旅游和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最后,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红色旅游与非遗的产业融合与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可以实现红色旅游与非遗产品的在线销售和品牌推广,拓展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例如,义乌市可以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非遗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纪念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开展红色旅游和非遗的互动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力和用户黏性。

(二)科技驱动的创新机制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是推动各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5]首先,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红色旅游和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效果。红色旅游资源和非遗项目往往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其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例如,义乌市可以对革命遗址和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建模和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和数据库。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此外,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红色旅游和非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保护效果和管理效率。

其次,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增强红色旅游和非遗体验的沉浸感和互动性。VR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文化环境,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例如,义乌市可以利用VR技术再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场景,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战斗的激烈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样,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和地方戏曲等,可以通过VR技术进行沉浸式展示,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和表演细节,提升参与感和兴趣。

最后,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提升红色旅游和非遗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AI技术可以实现游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和个性化服务的定制。例如,义乌市可以建立智能导览系统和服务机器人,通过AI技术分析游客的行为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和活动推荐,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AI技术还可以用于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的智能监测和管理,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监测文化遗产的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保护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品牌形象

红色旅游与非遗的有机耦合是提升地方文化旅游吸引力和综合效益的重要策略。然而,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不足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推动红色旅游与非遗的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精准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品牌建设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义乌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全面了解游客的兴趣点和消费行为,明确红色旅游和非遗项目的目标受众及其需求特点。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可以制定科学的推广策略和品牌建设方案,提高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整合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义乌市可以将红色旅游和非遗资源有机整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将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红色主题的特色商品和纪念品,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增强其市场吸引力和附加值。此外,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节、非遗展览等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

四、结语

通过加强红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耦合,义乌市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综合利用,提升地方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义乌市不仅可以实现红色旅游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增强文化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以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非遗资源的有机耦合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2]姜萍.文化旅游视域下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05):47-49.

[3]刘建平,陈金丹,范晓倩.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路径探索[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4,40(01):91-99.

[4]翟姗姗,查思羽,郭致怡.面向文旅融合发展的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构建与服务场景创新[J].情报科学,2023,41(07):32-39.DOI:10.13833/j.issn.1007-7634.2023.07.005.

[5]李猛.“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机理与路径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4):127-137.

项目名称:新质生产力推动义乌红色旅游与非遗保护的协同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YWSK24134

项目来源单位:义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