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王莹莉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4年53期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推进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与策略,以期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产物,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正逐步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

二、新质生产力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1、新质生产力的兴起

科技革命推动,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社会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新兴产业不断崛起。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具备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2、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战略需求,我国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产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些产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就业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高职教育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3、新质生产力对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数字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新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

课程体系的重构,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职教育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一方面,要加强新兴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等;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实际生产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和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掌握新兴技术,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实践探索:

1、建立合作平台

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业学院,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产业学院可以根据企业的特定产业领域设置专业课程,引入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技术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中心可以整合双方的科研力量,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现代学徒制,借鉴传统学徒制的经验,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对接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紧密围绕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内容融入企业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企业实践,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最新技术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共建校内实践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校内实践基地可以模拟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6、评价机制创新

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以上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可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1、存在问题

合作深度不足,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如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校输送实习生,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关键环节的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可能是由于合作对企业的短期利益不明显,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投入资源。

缺乏长效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合作关系容易受到企业经营状况、领导变更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难以有效解决。

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果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难以准确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对企业参与合作的贡献评价不足,难以激励企业持续投入。

2、改进建议

深化合作层次,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到考核评价,全程深度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企业和学校的权益和责任。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合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确保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以及违约的责任和处理办法。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对企业参与合作的贡献进行评价,如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参与课程开发的程度、接收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等,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政策支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企业和学生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结束语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升级,高职教育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萍,杨晓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知识经济.2019,(7)

[2]梁凌洁.高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5,(26)

[3]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J]. 何柏略;刘衍峰.教育与职业,2024(11)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2024(24)

本文章系2024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4YB045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