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策略研究
摘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建立上下贯通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资源,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教育工作者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最终,青少年将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中小学思政课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增强彼此的友谊和团结意识,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中小学思政课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文化观,强调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重大意义。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了解到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还会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教学体系未建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前仍仅作为思政课中的一部分内容存在,未能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缺乏纵向递进与螺旋上升的设计,没有在不同年级阶段建立起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框架。其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未能有效调动起来,家校互动不足,社会参与有限,无法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二)对教学资源挖掘不深
当前中小学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一体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小学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及前沿教育资源的提供存在较大差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说明了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许多学校由于前期资源收集难度大、后期长期维护所需的成本高昂,导致对校园内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无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环境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一体化保障机制未建立
为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落实,建设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关键。然而,当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学段衔接不紧密,导致一体化保障机制难以确立。此外,在当前高要求高标准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兼顾教学任务,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因此,提高教师积极性和保障教学质量成为关键问题。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策略
(一)统筹建立上下贯通的教育教学体系
要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地教育部门和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确保教育内容的有效实施。教育部门应当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各地党组织要主动与教育部门合作,大力推动地区红色基地、民族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建设,为学校提供稳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到民族博物馆、红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强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民族传统节日、民族风俗展示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领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建立跨学段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帮助中小学教师获取最前沿的教学资料。教育部门还可以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制作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方便教师灵活使用。
(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并提高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学习不仅应包括我国历史的学习,还应涵盖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以及现代社会中各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优秀事例。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些事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民族团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此外,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校园生活深度融合,这会显著增强教育效果。例如,学校可以专门设立相关的主题长廊,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展示,也是动态的学生参与过程。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族团结和历史的理解。
(三)推进构建全方位一体化机制保障体系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确保这一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打破学段之间的壁垒非常重要。然而,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积极性下降或知识更新不及时的情况,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建立教师教学激励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可以有效督促教师持续学习并保持创新。在这一评价机制中,不仅要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还应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此来评估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入脑入心”。这种激励机制不仅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还能增强教师团队在的凝聚力,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氛围。
结语
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传授,而是价值观、信念和情感的培养。这类教育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实施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作为多元一体共同体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童淑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N].河南经济报,2024-07-25(011).
[2]黄丽娟,唐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建设研究——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角[J].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24,36(03):92 -98.
[3]包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34-36.
(本文系2024年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