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恩施州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陈璇 肖晓 刘芸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4年58期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摘要: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已成为引领当代生活潮流的主导力量,深刻重塑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思维观念。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亦在这一数字化浪潮中迎来了转型契机。借助协同共享的理念、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创新的营销策略与推广架构,西兰卡普技艺的传承步伐显著加快,这一进程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化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还激励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拓宽了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渠道。因此,西兰卡普的数字化传承策略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兰卡普;数字化保护;乡村振兴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乡村振兴战略被赋予了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使命。该规划着重强调资源整合与传统文化推广,力求实现精准传承与发展。同时,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扶持乡村民俗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并积极推进相关项目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亦强调指出,乡村振兴需高度重视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全面繁荣。作为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完善的乡村文化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西兰卡普非遗传承问题分析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织锦艺术,土家语喻为“花卉覆盖物”,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助力经济增长,多地因此兴建非遗文化产业园区。然调研发现,乡村地区西兰卡普传播与产业运作欠佳,过度依赖旅游业,收益微薄。城乡文创产业发展失衡,非遗文化产业多集中于城市,乡村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加之新冠疫情冲击,实体经济受挫,乡村非遗文化传承陷入困境。

于乡村文化背景下,西兰卡普回归原生环境方能凸显文化精髓。当前亟需促进其“本土化”与“数字化”传播,加大传承力度,破解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难题。

土家族织锦历史悠久,传承模式原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渐成趋势。城镇化加速,青年观念变迁。经济发展挑战、传承人断层、旅游市场萎缩及保护创新压力,共塑土家织锦文化环境。新时代下,数字技术融入成为西兰卡普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2西兰卡普非遗传承研究现状分析

2.1以互联网为契机进行传播

在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土家织锦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时,其核心聚焦于运用三大创新策略以有效促进该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工作,即实施数字化保护、推进数字化展现与传承、以及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生产性保护领域的实践应用。具体而言,策略涵盖录制土家织锦传承人精心传授的教学视频,并将之上传至广泛覆盖的网络平台之上,此举旨在打破时空界限,使公众能够便捷地通过在线途径学习织锦技艺,进而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利用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接触并深入研习这一传统文化精髓。此外,建议构建专注于织锦技艺的专业性网站,作为普及织锦知识、深化文化认知的重要窗口,并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培训,形成互补优势,为土家织锦的传承队伍注入新鲜活力与持续动力。

2.2以高校合作进行传播

将土家织锦等经典民间文化精髓融入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路径、高等教育殿堂及继续教育范畴,旨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受众基础,丰富其传承手段,并提升传承模式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为此,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源、专业人才及深厚经验,深入探索西兰卡普这一独特手工艺的传承之道。同时,建立地方高校内的传习基地,此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还能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传承策略

3.1树立“共享+协同”理念

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亟需摒弃传统封闭式的传授模式,转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有效应对信息孤立与碎片化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而言,需强化文化推广的力度,确保财政支持的全面性与深入性,积极吸纳并培养专业人才,同时,政策优惠应适度向乡村地区倾斜,以促进其整体发展。商务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需紧密协作,确保政策的有效对接与协同推进,树立“协同+共享”的核心理念,以此推动乡村非遗的数字化进程,进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繁荣的双重目标。

在微观层面,应深入挖掘土家族织锦纹样及其技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细致解析纹样符号,提炼其文化精髓,为土家数纱花的研究提供便捷路径,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土家族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此外,在技术传承方面,应结合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乡村旅游与西兰卡普技艺的传播有机结合,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又有效传播了非遗技艺,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3.2利用数字化展示技术

针对土家织锦纹样,首要任务是搜集文化资源,并迅速实施数字化存档与转换,以保障资料妥善保存。同时,需深入剖析、分类整合所搜集的传统纹样,实现其数字化的精确呈现。

鉴于土家织锦织造技艺繁复,学习者常面临挑战,故应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织造流程,便于学习者随时查阅。此外,引入AR与VR技术,以直观方式展示织锦工艺传授。利用3D数字动画技术复原西兰卡普原貌,通过虚拟场景再现、知识可视化及互动操作,高效展现织造技艺。

基于对传统图案与纹样规律的认识,结合数字化再现技术,创作动画短片、网页设计、媒介设计及交互设计等数字传播形式,以新颖的视觉艺术手法展现土家织锦,融入数字艺术设计领域。此举旨在直观展现非遗文化,通过数字化体验激发公众的保护与传播热情,进而提升乡村文化价值。

4结语

土家织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手段匮乏与技艺陈旧之困,难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革新传承方式已成当务之急。在历史演进中,个体依循独特逻辑展现并阐释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以前喻与并喻文化传承为主,后喻文化的融入则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途径。西兰卡普非遗项目通过实施“共享+协同”数字化战略及运用智能技术,发展了智能化展示、营销与推广模式,有力推动了保护、传承与人才培育工作。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创新土家族织锦文化传承方式、传播路径及生产工艺,旨在扩大文化影响力,强化文化认同,确保土家文化的持久传承。此举亦能促进乡村文化兴盛,催生新兴产业形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崔岩.调研分析:西兰卡普的非遗价值[J].丝绸,2024,61(09):136-140.

[2]王娇,钟苡君.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习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6):99-103.

[3]刘怡琳.新媒体背景下湘西地区西兰卡普在抖音传播的策略分析[J].上海服饰,2023,(12):40-42.

[4]吕丹.以汉绣、西兰卡普为代表的湖北非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纺织报告,2022,41(05):113-115.

[5]倪逸之.网络直播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恩施“西兰卡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7):223-224.

作者简介:陈璇,2003.03,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作者简介:肖晓,2002.11,女,汉族,籍贯:湖北麻城,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作者简介:刘芸,2001.11,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课题信息:xc2024038,乡村振兴背景下恩施州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