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分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促进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本文探讨了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价值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丰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效率。本文将详细探讨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分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切合实际,从而减轻学习负担,学习过程更加轻松、灵活、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提升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通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分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分层,奠定分层教学基础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组合并不完全相同,其在分析概念、数学运算、数学模型建构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自然存在差异。落实分层教学,前提是合理划分学生层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预评估”手段,结合“预评估”结果明确学生的差异,之后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落实学生分层。教师不能将学生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在进行学生分层时,教师需结合过往教学内容与经验,设计能全面考量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学习兴趣、思维发展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预评估”内容,再根据“预评估”结果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分层。以“整式的加减”一课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可设计前测试卷,如:①计算1122+33×44-55+6677-8899;②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如何用s、v表示t?③写出2a+3、a2+b2的意义;④用字母表示x与y的和、x与y的立方的差,a的60%与b的2倍的和等。根据学生的前测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学生对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律,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判断学生应用抽象思维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情况。之后,教师将试卷完成情况差、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分为一类,将试卷完成结果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良好、积极学习的学生分为一类,将试卷完成结果良好、态度积极的学生分为一类。
(二)目标分层,指明分层教学方向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张宏丽在《中国教育报》上谈道:“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快乐成长。”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方向标,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够为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导向。具体设计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分层结果为依据,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目标,确保教学目标指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困生,应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指导此类学生在了解更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稳中求进;针对中等生,应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指导此类学生在参与多项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掌握逻辑推理、运算分析、建模应用能力;针对学优生,应以“拓展提升”为主要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针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一课,教师可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如下。夯实基础目标:使学生掌握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形成基本的数学运算素养与模型观念。培养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移项法则进行方程变形,学会正确求方程的解,提升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能力。拓展提升目标:使学生学会用移项变号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模型观念、应用能力等核心素养。
(三)提问分层,提高分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课堂提问。通过提出问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抽象、推理、直观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时需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差异化的提问内容,引导学生层次递进地探索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分层教学,先提出简单问题,再逐步提高问题难度,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同时提升其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一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方程的思想方法,在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形成逻辑推理、数据观念、模型观念等核心素养,教师可先后提出如下问题:①如何解方程5x-2x=9?②如何解方程10x=15(x-30)?③关于两个方程解法的区别和联系,你发现了什么?第①问要求学生用旧知解方程,可激活学困生探究意识;第②问要求学生基于旧知探索带括号方程的解法,可驱动中等生与学优生进行类比推理与抽象分析;第③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可锻炼学生的数学抽象、模型建构能力。
(四)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着力落实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分层的目标设计和课程规划,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由于初三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中考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和学习差异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作业布置形式,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成绩。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形式较为单一,往往存在笼统性,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学科所涉及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分层作业设计。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函数掌握程度进行分层作业布置。由于反比例函数还需要学生在正比例函数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因此,在布置本章节作业时,教师要做好作业内容的衔接工作。如针对该部分知识学习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做好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过渡;而对于该部分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并寻找一个生活实例为佐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作用。教师根据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等区分学生层次,之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特征采取针对性教学手段,是分层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分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5):32-34.
[2]邱秀珍.“双减”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3(29):72-76.
[3]徐群.新时期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普童话,2023(3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