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
摘要: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新课标不仅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拓展,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对此,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视角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融合等,让文言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从畏难情绪中走出,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其中的精髓,它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思想与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要在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利用语文的教学内容,协助学生使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对文言文的深层含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和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水平。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中,教师把语法运用、字词意义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时候甚至断章取义,仅仅是解释一些经典段落,然后简单地翻译它们。采取陈旧、固定的教学形式,不断自我对话,学生忙于做笔记,然后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忽视了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等重要方面的目标。由于缺乏时代背景,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词汇和词组的记忆尤其困难,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认识不足,缺乏迁移
对中学生来说,考试比例远大于深刻理解汉语内涵的渴望。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文言文,不懂得其中的精华,不注意文言文对自身道德层面的意识形态文化和人格文化的重要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逐字翻译,没有时间拓展课外知识,知识范围也很窄。甚至在考试中,学生们也没有迁移的能力,短期记忆不能起到学习效果,从而影响早期汉语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创新设计
(一)深入了解学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全面的考量,让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让学生能够进行广泛的阅读,让他们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去提出自己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差异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对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所学的文言文知识,改变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可以发现它非常晦涩,很难让人理解,但通过对学情调查和预习检查,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一文本有很大的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一文本的认识,从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它有较好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课的过程中,必须对语文阅读课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才能对语文阅读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指导。此外,还需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培养对历史、文化和人类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批判性阅读与评论的技巧。同时,学校图书馆和教室中也应该配备丰富的文言文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研究使用。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是译的基础和保障,学生只有读通、读顺文章,理解文章才会顺畅。断断续续地读,不但会丧失其中的美感,还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读通、读顺课文是学生要完成的首要目标。
首先,要查阅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读音标注出来。尤其要重视一些通假字的读音,一旦读错,其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一些特殊的字,如“夫、为”,在不同的语境中,语音也是有变化的。学生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多听听课件上的范文。其次,要注意句子的停顿。一些文言文句子包含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如果不注意这些句子的节奏,读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而且句意也会发生变化。最后,诵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掌握诵读的技巧和情感。诵读时,声音要有高低起伏变化,语气要有舒缓、快慢的变化等。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渔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桃花林的,诵读语气应舒缓一点,如同讲故事一般,产生一种蓄势待发的效果。“忽闻桃花林”,“忽”表示很意外,语气中有惊喜、好奇,节奏较之前应快一些,要体现出渔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到“渔人甚异之”中的“甚、异”二字,说明他的内心已经起了波澜,这时要读出渔人心里的疑问,要有一种迫切感,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读这一句时,语气较之前要强烈一点。为增强诵读的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配乐朗诵,一是让音乐控制学生的诵读速度,二是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氛围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古人那种豁达的胸怀。因此,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与虚词
文言文学习中,疏通文意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译或根据文意理解,会有很大的出入。学习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种方法是随堂积累。把每课重点学习的实词与虚词找出来,整理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学习素养不断提升。例如,常见的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比如,在《醉翁亭记》中,“而”出现得最多,表并列、修饰、递进、转折、顺承等意。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结合文意,揣摩这些虚词表达的具体含义。第二种方法是学生通过朗读,从语气上把握。如,理解助词“者、也、而、其、乎、呜呼”等词的用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朗读过程中自我体会,在朗读中对比分析,领会它们的实际意义。其次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虚词的作用。例如,《醉翁亭记》中的“也”字,学生要根据朗读语气揣摩其作用。第三种方法是采用替换的方式进行比较。用另外一个虚词代替文中的虚词,分析它的语气和意思会不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教学不但可把课堂盘活,还能使学生在发现与比较的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能力。长期的积累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排除学习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四)运用群文阅读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样也可以采用群文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群文对比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在同一类型、同一议题的文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赏析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
比如,以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的群文阅读为例。它们都是叙事诗,其中,《石壕吏》《卖炭翁》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作者看到的情景;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以第一人称描述了诗人真实的生活经历。三篇课文基本上都是写实的内容,表现出作者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特色。其中,《石壕吏》一文通过老妇的“前致辞”与差吏的“一何怒”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形象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将二者的身份、地位真实再现于读者面前。作者用记叙文的叙述笔调,将整个故事完整记录下来,整首诗饱含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直接交代了中心事件,也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以“秋”为题,含有悲凉的气氛。一个“破”字,道尽了诗人的落魄与无奈。“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样的破草屋不仅被风卷走了稻草,紧接着又下起了大暴雨。诗人年迈无力,顽童调皮,破被冷如铁,多年流离失所,好不容易有了栖身之处,但风雨突然而至,让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下同他一样的贫苦读书人此刻也处于同样的境遇,于是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卖炭翁》的故事性很强,通过卖炭翁的真实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全文以对比的手法,反映了唐中期以后统治阶层的昏庸、残暴以及对老百姓的无情剥削、压榨。把这三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对比,发现其中的亮点,这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历史感与人文感都是值得我们去发掘的。在文言文阅读课上,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其教学效果,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记忆和背诵,而是要重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用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持续地对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学咨询,2022(10):82.
[2]梁俏俏.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沟通方法及运用策略[J].新课程(中学),2021(10).
[3]石登学.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22(21):97-97.
此文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3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