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川剧生存现状及其数字化发展研究

邓治燕 王敏懿 蒋依含 李笠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4年62期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眉山 620860

摘要:川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川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艺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川剧剧团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调研和总结,提出川剧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川剧 传承 数字化

一、川剧的重要性

川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川剧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中国戏曲历史的重要资源。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曲调和深入人心的剧本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急需我们弘扬和保护。川剧作为四川地区文化的主流,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重要资源,它既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加了威望,对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川剧融合了多种声腔艺术,它不仅在艺术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通过川剧可以认识和研究巴蜀文化、艺术、历史和民俗。它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能够推动艺术创新。

川剧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宝。通过学习和传承川剧,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川剧的传承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川剧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实践。

二、川剧生存现状

川剧,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在全国戏曲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本团队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初步总结出川剧的生存现状,包括观众流失、市场萎缩、传承困难等问题。

(一)、观众流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川剧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占比较小。目前关于川剧流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观众老龄化严重,约80%的青少年没有看过川剧,觉得川剧较为枯燥;现代审美需求较高,约76%的人不喜欢川剧,觉得川剧不对自己胃口;新兴文化娱乐冲击,约85%的人表示并不喜欢传统文化,更喜欢流行文化。

(二)、传承困难

目前,由于川剧演员的培养周期长、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大等原因,年轻一代对川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低,这导致川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也对其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川剧教育重视程度欠缺,学校和教育机构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许多青少年对川剧缺乏了解和兴趣。

(三)、市场竞争

新兴娱乐方式占据了市场90%份额,从而导致了川剧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下降。在激烈的娱乐市场行业竞争中,部分剧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会选择降低川剧的票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虽短时间内能够获得一定效益,但这并不利于川剧剧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文创产品

目前市场中所推行的川剧文创产品的种类较少,并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在1000人中,知道川剧脸谱的占900以上的人,但知道川剧其它元素的人仅仅只有300人,可见川剧脸谱在文创产品中是最常见、最多的融合方式,导致川剧类的文创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吸引消费者注意,也没有真正体现出川剧的文化内涵。

(五)、资金短缺

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保护和发展。但目前川剧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途径单一,融资渠道有限,私人投资规模较小,社会资助不够广泛,从而限制了川剧团体的演出规模、艺术表演水平和文化传承深度,川剧的传承和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六)、政策扶持

目前,川剧缺乏地方性法律层面的保护和支持,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相对不足,使得川剧在传承、表演、剧本创作等方面缺乏相关政策的指导和监管,导致演出乱象、剧团管理混乱等问题出现。其次,川剧市场的监管和行业标准相对滞后,导致市场秩序不规范,缺乏规范化的市场环境。

三、川剧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一)、数据存储与精准修复

1.数字化采集:利用数字技术对戏曲表演进行信息采集,包括演员的动作、脸谱、服饰道具、舞台效果、剧本剧目等等,这些信息可以用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或云端,实现永久保存,并且在数字采集的过程中,工作者应注意利用高清摄像机、多角度拍摄设备、利用数字摄影、三维扫描、遥感测绘等技术手段,对川剧表演、服装道具等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形成数字图像、三维模型,之后将采集的信息转化为数字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或云端,方便后续的存储、编辑、检索和利用。例如将川剧剧本进行扫描存储,为之后大数据分析其剧目内容、情感、动作等打下基础。

2.川剧数据库建设:首先,数据库的建设应遵循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这包括统一的数据格式、元数据方案和著录标准等,以便各类川剧素材能统一转化为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其次,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打破单位或行业的界限,宣传、文旅、群众艺术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实现资源、智力的优势互补。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在非遗数字化建库方面的优势应得到充分发挥,建议由图书馆牵头,整合其他机构的川剧类非遗资料,将专业化原则贯穿川剧艺术数字化保护的始终。然后,通过数据库,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检索、查看和下载川剧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也可以学习川剧表演技艺和相关知识。最终,随着川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新的信息和资料不断涌现,数据库应及时更新和完善,以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字化修复:川剧非遗项目能得到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川剧表演。首先,在进行数字化修复时,工作者要对戏曲表演的影像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需要修复的部位和程度,然后利用数字技术对影像进行色彩、清晰度、稳定性和音效等方面的修复,使其能够还原更加真实的川剧表演。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色彩平衡、去噪、增强细节等,特别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更是能够模拟修复过程,优化修复方案,降低实物操作风险,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与完整。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影像质量,使画面更加清晰、真实和生动。同时,还可以对影像中的音效进行修复和优化,使其更加逼真和动人。

(二)、数字传播与数字教育

1.数字传播:第一,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高质量的戏曲作品,如数字微电影、数字舞台、数字音乐等,然后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比起电影和电视剧,微电影具有低成本、低门槛、制作周期短等优点,常用于地方文化的传播。第二,可以将川剧融入到初高中、大学等的思政课里,并鼓励学生进行有关川剧的作品制作,例如微电影,对其进行评比和表彰其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对川剧的热情,为传承和保护川剧焕发新力量。第三,可以让川剧演员在表演完成之后借助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通过平台关注、点赞、评论等功能收集观众的意见与感受,并与观众互动交流。第四,可以搭建数字化川剧非遗馆,这是目前比较有新意的方法之一,川剧非遗传承与传播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途径,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传播形式,同时保障传播形式的新颖性。在数字文化馆中,需要将川剧非遗资源有效整合,并研发更多的文创产品,在传播川剧非遗的同时,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2.数字教育:第一,可以搭建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川剧艺术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课程,使得川剧传承人有固定的展示教学场所,实现与群体的双向互动,通过各种在线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川剧,这些课程可以涉及戏曲表演、音乐、服饰、化妆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在线课程还可以通过互动教学、视频演示等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川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第二,可以创建一个虚拟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真实的川剧学习体验。在虚拟实验室中,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的川剧表演场景中进行练习,可以切换动作角度,还可以选定人物角色,学习团队表演中每个角色的动作,在细节和体验上增加参与性,逐步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川剧在传承过程中过分依赖传承人的现状,让川剧在数字化传播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三)、数字娱乐与数字产业

1.数字娱乐:通过开发具有川剧元素的数字化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川剧的魅力,了解川剧的文化内涵,这种游戏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对川剧产生兴趣。例如,《黑神话:悟空》不仅仅是娱乐作品,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传播的桥梁。根据《黑神话:悟空》的启发,可以尝试设计一款有关川剧的(ARPG)游戏,游戏的故事围绕着川剧的起源与神话传说展开,融入了川剧的脸谱文化、变脸艺术、以及川剧的舞台表现元素。玩家将扮演一名川剧艺人,通过“脸谱”变换等来对抗敌人,通过不同的“脸谱”获得不同的效果。例如,“文生”代表智力等,游戏地图可以包含各种川剧戏台,游戏音乐和音效可以深度融入川剧的传统元素,使用川剧中的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进行配乐。游戏中可以融入大量的川剧历史背景、舞台设计、传统服饰和面具的设计等,玩家不仅可以享受游戏的乐趣,还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另外,可以开发角色扮演游戏,用户可根据预设任务选择角色,进行服装、音乐、脸谱的自主搭配,采取竞技形式进行PK,使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更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从而创造数字非遗时尚潮流。

2.数字产业:川剧音乐可以与数字音乐制作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戏曲音乐作品,然后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渠道进行传播,进而扩大川剧音乐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通过整理传统川剧经典剧目的唱词及注音,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有关唱段、字音以二维码的形式随文附上,读者可“扫码识字,听音学唱”,使传统的纸质书从静态转为动态,转变为可看、可听、便于欣赏和模仿的“立体图书”,指导读者规范唱念。例如,通过智能评分系统从音准、节奏、气息、情感、技巧五个维度对用户的演唱进行点评,通过与原唱对比,得出专业的台词解释,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演员所想表达的意思,不仅可以让观众学习到川剧的表达乐趣,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川剧的美。

参考文献

[1]陈枫.我国戏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评《拓展业态的边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04):112-113.

[2]程宇月.自媒体发展背景下戏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J].文化产业,2023,(03):61-63.

[3]刘彦.川渝地区川剧文化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四川戏剧,2024,(09):137-14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