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面临诸多困境,如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深度不够等。本文基于任务驱动理论,探讨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困境与表现、要素与关联以及路径与方法,旨在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通过设计合理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阅读效果,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任务驱动;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
一、任务驱动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困境与表现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深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阅读任务设计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难以持续保持阅读热情;第二,阅读过程缺乏指导和互动,学生易陷入机械化的阅读状态,无法深入理解和体悟作品内涵;第三,阅读评价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激励。
任务驱动理论强调以任务为中心,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梯度性和挑战性的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如角色扮演、情节改编、主题探究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加强对阅读过程的指导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讨论,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还要改进阅读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其阅读信心和动力。
二、任务驱动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要素与关联
整本书阅读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知语言魅力,把握篇章结构,领悟作品主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意义建构。整本书阅读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通过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启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略读、精读等,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注重阅读活动的整体设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通过预习、研读、展示、交流等环节,构建完整的阅读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以小学语文课文《乌鸦喝水》为例,围绕智慧解决问题这一核心任务展开深入的教学设计。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运用智慧去解决?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乌鸦的行为变化:从最初发现水罐、努力探寻方法,到最终想到投石子的妙计,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需要观察、思考和尝试的过程。通过对乌鸦一系列行为的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善于思考的重要性。在结构分析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遇到困难—努力思考—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在价值引导方面,设计互动环节,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经历,从而将文本中蕴含的智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能想到用石子的方法?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深度。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动物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故事,如蚂蚁搭桥、蜘蛛织网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拓展阅读视野。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任务驱动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路径与方法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分享,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阅读任务,收获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阅读素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评,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和动力。
以小学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设计一系列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寒冷的跨年夜,体验小女孩的孤独无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如小女孩为什么要在寒冷的跨年夜里卖火柴?小女孩点燃火柴时都看到了什么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结束后,设计一些拓展性任务,如假如你是小女孩,你会如何面对困境?应该怎样帮助身边的困难儿童等,引导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提升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完成一系列阅读任务后,学生不仅能够深刻领会课文所蕴含的同情心、怜悯心等美好品质,而且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面临诸多困境,如学生兴趣不高、阅读深度不够等。任务驱动理论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以任务为中心,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统筹考虑学生、教师、教材、任务和环境等关键要素,优化其相互关系,形成协同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如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多元评价等,不断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晨. 基于任务驱动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D]. 临沂大学,2023.
[2] 蒋爽. 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共读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C]. //教育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5.
[3] 邬立仁. 任务驱动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策略[J]. 语文课内外,2022(1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