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以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中职图形图像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出优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实践表明,通过构建“信息技术手段+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训练体系”的数字化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中职教育;图形图像;教学策略
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快速渗透到各个领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自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以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实体经济和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此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也明确了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方向。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这为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借力数字化技术,培育兼具创新力与专业技能的人才,已成为亟需攻克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一、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中职图形图像教学策略研究
笔者通过对H市市直学校相关专业436名学生及17位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发现,中职图形图像教学存在教学资源整合不足、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及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中职生图形图像处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策略:
(一)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1. 数字化教学工具的综合应用
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软件制作5-8分钟的微课视频,重点展示图形图像处理的关键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在线协作工具建立班级学习群,设置每周作业展示、技术研讨等栏目。基于智慧职教平台构建课程资源库,按照“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拓展提升”三个模块进行资源分类,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呈现和智能推送。
2. 交互式教学环境的构建
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分屏功能同时展示设计效果图和实时操作界面,便于学生对比学习。在关键节点设置“设计要点检查”互动环节,采用抢答、投票等形式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利用ClassIn、优课互联课堂等教学软件的白板批注功能,对学生作品进行即时点评和修改指导,提升课堂互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云技术支持的教学平台搭建
基于阿里云、百度云等建立课程资源库,存储教学视频、设计素材、优秀作品等资源,确保存储容量不低于50GB。通过作业提交和批改程序,设置作品预览、评分反馈、修改建议等功能模块。通过移动端APP实现资源的跨平台访问,支持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质量
1.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线上教学通过智慧职教等平台投放课前导学资源,包括知识点微课、技能操作视频和在线测试题,要求学生完成打卡任务。建立线上讨论区,设置“技术问答”“作品鉴赏”“资源共享"等板块,鼓励学生互助交流。线下课堂采用“10+25+10”模式:前10分钟讲解重点难点,中间25分钟进行实操训练,最后10分钟开展作品点评。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线上学习时长、参与度、完成率等数据,与线下课堂表现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
2. “案例+任务”的驱动式教学
根据教学难度层级,精选平面设计、UI设计等行业领域的典型案例,将每个案例细化为3-4个具体任务目标。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模块中,以“企业品牌VI设计”为案例,设置logo制作、品牌色彩规范、应用系统延展等递进式任务,并结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静态的理论文字转化为可视性强的动态画面,让中职生在情境中强化生审美与理解体验。
3. “翻转课堂”的互动式教学
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布置任务清单,包含必看微课、预习重点、实践准备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提交预习笔记或疑难问题,将理论学习前置。课中专注解决问题,分为三个环节:首先通过“学生提问-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解决共性问题;其次围绕重点技能开展示范教学和实操训练;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拓展提升。课后布置创新设计任务,如改编经典作品、设计创意海报等,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析,形成良性互动。
(三)构建实践训练体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1. 分层递进的技能训练体系
应用数字化技术,从单元角度重构认知阶段,让图形图像学习系统化。设计三级实训项目:基础训练以单项技能操作为主,如图层调整、滤镜应用等,每个项目控制在1-2课时;综合实训融合多个技能点,如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项目周期为4-6课时;创新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整项目,如企业VI设计、品牌推广方案等,项目周期为8-12课时,
2. 过程性评价的实践考核机制
建立“电子作品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各阶段作品和进步情况。每月组织一次作品展示会,学生汇报形式阐述设计理念和技术难点,培养专业表达能力。定期组织一次校内技能竞赛,以“设计创意+技术实现”为评分重点,定期组织3-4人的项目小组,模拟设计公司运作模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并根据中职生学情产生数字化报告。
二、结语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改革是提升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实践表明,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持续深化。未来应着重加强建立教学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支持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导向作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为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玉芳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应用[J]. 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2(12):107-109,133.
[2]万青.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中的运用解析[J]. 中国新通信,2024,26(11):80-82. DOI:10.3969/j.issn.1673-4866.2024.11.028.
[3]武瑞. 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现状与改革建议[J]. 现代职业教育,2022(13):178-180.
作者简介:李瑞云,1989年9月,女,汉族,广东省河源市,影视与影像技术助理讲师,本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