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教 - 学 - 评一致性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中的应用路径

李秀萍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5年4期
通河县第三小学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教 - 学 - 评一致性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中的应用路径。通过对教 - 学 - 评一致性内涵的剖析,阐述其在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精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实施策略,包括基于课程标准制定清晰目标、设计与目标匹配的教学活动以及构建促进学习的评价体系等,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教 - 学 - 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教 - 学 - 评一致性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它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协同作用,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目标模糊、教学活动随意、评价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一、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 - 学 - 评一致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之间相互契合、连贯一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系列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则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评价结果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学的调整与改进提供依据。三者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

二、教 - 学 - 评一致性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中的意义

教 - 学 - 评一致性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首先,其能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导向性。在该框架下,教师综合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制定清晰可操作目标,让自身教学有方向,避免盲目随意,学生亦明晰学习任务与成果预期,学习更具针对性,如数学课程依标准定 “学生能熟练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皆围绕此展开。其次,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学习。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时,教师能依目标选方法、组内容、排环节,如为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文本活动,且评价贯穿其中,教师借此了解学生进展与困难,依反馈调策略,助力学生沿正确路径学习。最后,有助于精准教学评价,提升反馈效果。教 - 学 - 评一致性使评价紧扣目标,能精准衡量学生达标情况与过程优劣,如英语写作教学依目标对作文句式多样性与准确性评价,评价结果既能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以改进,又能让学生认清自身状况,明确方向、激发动力,全方位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应用路径

(一)基于课程标准,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是首要任务。全面且深入地剖析本学科课程标准,精准把握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具体内容标准,是教学目标合理性的基石。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学段要求,使教师明确所教学生在阅读速度、理解深度和阅读策略运用等方面应达的水准,从而为具体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方向。同时,结合教材与学情分析亦不可或缺。教师在掌握课程标准后,需系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重难点内容,洞察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学情因素。如物理力学教学中,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教材编排与深度,考量学生运动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进而制定出 “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其应用方法,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这样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既符合课程导向,又契合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发展需求[1]。

(二)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

依据教学目标的性质与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当教学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时,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便能大显身手。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若旨在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计算机程序,采用项目式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小型程序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不仅能掌握程序设计知识技能,更能有效锻炼创新与实践能力,使教学方法与目标高度契合。教学活动由多个环节构成,精心组织各环节并使其环环相扣指向教学目标实现至关重要。以历史课堂为例,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教师可先播放历史纪录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接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讲解分析,穿插历史故事与文物图片丰富内容;随后组织小组讨论不同地区发展差异;最后由学生总结汇报,教师点评补充。如此设计,各环节紧密相连,助力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三)构建促进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促进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需多元评价主体与多样评价方式协同发力。摒弃传统单一教师评价,融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如美术作品评价时,学生自评创作思路等,同学互评创意构图等,教师再综合评定,从多视角提供信息,使评价更客观全面,还能培育学生反思自评能力[2]。评价方式上,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贯穿教学,反馈学情助力教学调整;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作品展示总体考量。像语文写作教学,教师既给分数定量评价,又写评语定性评价,结合平时练习表现综合评定,促学生全面认知学习状况以调整策略。

四、结论

教 - 学 - 评一致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基于课程标准制定清晰教学目标、设计匹配教学活动、构建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等应用路径,能够使教学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完善教学策略,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教 - 学 - 评一致性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照宏.从评价变化浅析课堂教学之趋势——“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发展之我见[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10):12-13.

[2] 张锐,戴群辉.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溯源与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17):22-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