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张叙佳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5年5期
大安市安北学校

摘要: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知逐渐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还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逐渐融入各个行业。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重要部分,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幼儿教师在相关的理念、技术应用能力和伦理意识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为应对这一变化,高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进行创新调整,探索新兴方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能力的复合型教师,推动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技术变革对教育领域,尤其是产教融合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这些变化,教育界和产业界正共同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人工智能在高职院校中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其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创新和优势,提出人才培养的路径、原则与策略。

1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1.1重组职业教育流程

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可促进职业教育流程重组,向智慧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线上线下同步、课上课下衔接学习提供支持,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灵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智慧管理、跟踪和分析,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1.2助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使职业教育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思维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迫切需要高水平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摇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学习和培训创造强感知、高交互的学习环境,创新职业教育手段,保证人才培养满足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3丰富人才培养方式

人工智能催生出的新技术和新产业,丰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智能装备、工业应用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深化产教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资源。学生通过智能化平台可以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1.4提高群体职业技能

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群体职业技能。一方面,人工智能扩大了职业教育受众群体,使教育培训变得更高效且更具针对性,改变了技能劳动者固有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更多满足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职业本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技能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培训机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获得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2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教师技术素养参差不齐

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师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培育理想是教师承担的最直接的任务,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中具有绝对优势,显现出教育权威。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关键问题是要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角色定位和运用尺度,而引导教师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大势是破解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从现实看,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技术理解力和应用能力不一,且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发与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回避心理和能力阻碍。

2.2学生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在人工智能辅助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新技术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虽然许多学生能够适应并受益于基于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教学方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往往源于对新技术的陌生感以及对学习方式的固有依赖。长期依赖智能系统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对知识的主动求索精神,从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但其应用必须与教学策略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目前,各高职对此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策略。

2.3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不深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多依赖于考试成绩及课堂表现等定量指标,而这些标准往往无法全面衡量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人工智能引入后,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复杂,涉及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行为分析等新维度,但现有的评价体系未能充分捕捉这些变化。与此同时,现有的质量保障机制也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行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难以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或促使学生积极适应技术辅助的学习方式。这一系列问题表明,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须构建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匹配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以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潜在优势。

3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3.1探索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培养方向”

高职可在学前教育专业下探索建设新的培养方向,旨在系统培养能够胜任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教师队伍。该培养方向可以“人工智能启蒙教育”“STEM教育”或“学前教育技术”等为主题,强调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与教育理念的融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3.2传统培养方向的调整与优化

在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培养体系中,也应引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确保所有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认知。例如,在“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和“幼儿园科学”等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扩展现实等基本概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对智能技术的基础认识,了解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潜在作用,以便为未来可能面对的教育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3.3重视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

无论是新的培养方向,还是传统方向,人工智能伦理与数据安全都是技术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高职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素养,使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中能够遵循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的原则。学生需要了解在使用智能设备和技术时如何保障幼儿的信息安全,避免数据滥用及侵权现象的发生。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平衡技术应用与人际互动,避免技术对幼儿社交能力的负面影响。通过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应用,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在技术创新与教育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幼儿提供更为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技术,它的发展正在改变甚至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有必要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巨大帮助。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高职不仅要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还应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深刻审视技术与教育的,构建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素养的幼儿教师,为未来幼儿园的教学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推动学前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晶,贾志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诉求、内涵向度、实践理路[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3,40(3):88-93.

[2]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21-27+58+79.

[3]胡小勇,孙硕,杨文杰,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愿景与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5-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