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构建与探索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剖析当前计算机类人才校企合作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并结合深职院与腾讯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的校企合作实例进行验证与分析,旨在为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培养高素质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产教融合;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类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场景,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实践技能[1]。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合作模式单一、目标不一致、效果评估不科学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提高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计算机类人才校企合作现状与问题
2.1 合作模式单一
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学生实习、企业讲座等浅层次合作,缺乏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科研合作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例如,部分学校仅仅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频率较低,无法真正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2.2 目标不一致
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而企业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追求能够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这种目标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在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上难以达成共识,影响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2]。
2.3 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现有的校企合作评价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评价指标不全面,无法准确衡量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多数评价仅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以及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与收获等方面。
三、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确保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评价方法应严谨科学,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规范可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2 全面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涵盖校企合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合作目标的达成、合作过程的管理、合作效果的产出等。既要关注学生的培养质量,也要考虑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与收益,以及对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贡献。
3.3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易于理解和获取,评价方法应简单易行,便于在实际操作中实施。评价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应能够通过合理的渠道收集到,评价结果应能够为校企合作的改进提供明确的指导。
3.4 动态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校企合作也应不断调整和优化。评价体系应具有动态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评价指标和权重,以适应不同阶段校企合作的需求[3]。
四、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4.1 合作目标达成度
1.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估学校培养的计算机类学生是否符合企业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等)、学生在企业的岗位适应能力等指标来衡量。例如,如果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且毕业生在入职后半年内能够独立承担基本工作任务,可认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2.企业需求满足:考察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可以通过企业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企业与学校合作项目的成果转化情况、企业对学校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例如,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技术需求方面得到了较好满足。
4.2 合作过程管理
1.合作机制建设:评估校企双方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协议的签订、合作组织机构的设立、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可以通过合作协议的规范性、合作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沟通协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指标来衡量。例如,校企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并能够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说明合作机制建设较为完善。
2.教学过程合作:考察企业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企业参与教学的课程数量占总课程数量的比例、企业教师授课的质量评价等指标来衡量。例如,企业参与了学校计算机专业40%以上的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且企业教师授课得到学生和学校教师的高度评价,说明企业在教学过程合作方面表现出色。
3.学生实习管理:评估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管理情况,包括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岗位的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考核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实习计划的合理性、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的匹配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实习考核评价的公正性等指标来衡量。例如,学校制定的实习计划详细合理,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的匹配度达到8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实习考核评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表现,说明学生实习管理工作较为到位。
4.3 合作效果产出
1.学生发展:评价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提升情况,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获奖情况、学生的科研成果、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指标来衡量。
2.学校发展:评估校企合作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专业排名的提升情况、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等指标来衡量。
3.企业发展:考察校企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贡献。可以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如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研发数量等)、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幅度、企业对合作学校毕业生的录用率和人才忠诚度等指标来衡量。
五、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方法
5.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方法。在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4]。首先,构建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将目标层设定为校企合作综合评价,准则层包括合作目标达成度、合作过程管理、合作效果产出等,指标层为具体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最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例如,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合作目标达成度的权重为0.3,合作过程管理的权重为0.3,合作效果产出的权重为0.4,说明在评价校企合作时,合作效果产出相对更为重要。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事物[5]。在校企合作评价中,由于部分评价指标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的满意度等,因此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等级集,评价因素集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评价等级集可以设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然后,通过专家评价或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各评价因素对每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最后,将模糊关系矩阵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进行合成运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例如,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学校的校企合作进行评价,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说明该校校企合作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3 数据分析法
数据分析法是通过对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评估校企合作的成效。可以收集的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实习表现数据、企业的项目成果数据、学校的教学质量数据等[6]。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为改进和优化校企合作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对学生实习表现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在某一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较低,学校和企业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实习计划,加强对学生这一技能的培养。
六、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实施流程
6.1 评价准备阶段
1.成立评价小组: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负责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评价小组成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业务流程。
2.制定评价方案: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法、评价流程、数据收集方式、评价时间安排等。评价方案应征求学校、企业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3.收集评价资料:评价小组根据评价方案,收集相关的评价资料,包括校企合作协议、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报告、企业项目成果报告、学生和企业的调查问卷等。
6.2 评价实施阶段
1.数据整理与分析:评价小组对收集到的评价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校企合作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出各指标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
2.实地考察与访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评价小组可以对学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教学现场、实习环境、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等。同时,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3.撰写评价报告:评价小组根据评价结果和实地考察、访谈的情况,撰写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等内容。评价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和企业改进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6.3 评价反馈与改进阶段
1.反馈评价结果:将评价报告反馈给学校、企业和相关利益方,让他们了解校企合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价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实施改进措施:学校和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和改进措施,积极开展改进工作。在改进过程中,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建立跟踪机制,对改进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不断完善校企合作。
七、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实例分析
7.1 深职院 - 腾讯云校企合作
在专业技能考核上,学生经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课程学习及企业定制技能测试,成绩显著提升,企业定制的大数据分析测试中,平均成绩超80分,较合作前提高15分。实践项目完成度高,学生参与腾讯云智能客服系统开发优化,按时完成任务并提创新建议获认可。职业素养方面,经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出色。就业情况良好,在腾讯及相关企业就业率达90%,岗位专业匹配度85%。
综合评价为优秀,专业技能和实践项目成果突出,但职业素养中部分学生工作态度稳定性待加强,就业上高端岗位就业率有提升空间[7]。
7.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华为校企合作
课程学习与证书获取表现优秀,华为ICT认证课程平均成绩85分,80%学生获华为相关证书。企业实习中,学生在华为5G基站建设等项目认真工作,技能提升快,适应企业环境。科研与创新成果丰硕,发表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3项创新竞赛奖项。三方满意度均超85%。综合来看成效良好,教学与实践结合成功,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不过,学校期望企业更深更广参与教学,企业希望学校依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8]。
八、结论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是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明确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实施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估校企合作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和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丽军.1+X证书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8):148-150.
[2]刘杰.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2(S01):218-219.
[3]唐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评价机制构建:价值、原则与策略[J].高教学刊,2017,(04):45-46.
[4]李焱斌,朱泓,黄玮,等.基于AHP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预警评价模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109-113.
[5]邵鹭.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2(4):48-51.
[6]李珍珍刘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数据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26):109-112.
[7]佚名.深职院与腾讯云联手培养产业互联网人才[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1.
[8]鲍计国,鲍长生.企业主导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如何建设的?——以华为ICT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4):19-22.
作者简介:徐阳(1980.3),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