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蓝晒课程的“三力协同”模型构建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行动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运用行动研究法,致力于构建幼儿园蓝晒课程的“三力协同”模型。此模型以幼儿探究力作为核心驱动力,教师支持力充当专业保障,环境渗透力为隐性支持,共同搭建起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框架。经过两轮教学实践检验,该模型成效显著,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平均提升率达42%,教师课程生成能力借助关键事件分析增长了65%,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也得到优化,材料投放适切性提高38%。研究成果为生活教育理论在STEM 活动中的实践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关键词:蓝晒课程;三力协同;生活教育理论;行动研究
一、引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重指出,在科学领域应高度重视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蓝晒(Cyanotype)作为一种古典摄影工艺,具有独特优势。其材料获取便捷,像铁盐溶液、植物等皆可作为材料;操作过程安全,采用可见光显影。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幼儿园STEM教育的理想活动载体。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教学做合一”原则,这与蓝晒课程所强调的理念高度契合。蓝晒课程从生活中取材,比如植物标本;在行动中学习,通过化学显影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并向经验转化,帮助幼儿形成光影认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三力协同”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指引着蓝晒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科学探究。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行动研究框架
本研究采用Kemmis双循环模型,于2024年3月至2024年6月在昆山市巴城镇新城幼儿园大班开展两轮行动研究。首轮循环为期4周,重点聚焦于幼儿探究力的激发,精心设计了“蓝晒探秘”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蓝晒课程,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次轮循环历时6周,致力于优化支持系统,开展“蓝晒工程师”项目,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同时完善教师支持和环境渗透体系。
(二)数据采集三角验证
为确保研究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采用数据采集三角验证法。对120份蓝晒成品进行幼儿作品分析,从作品中了解幼儿的创意、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以及探究成果;教师反思日志共收集28篇,约5万字,通过分析教师的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进行6次空间改造记录,全面掌握环境创设与调整情况;对15组家庭展开家长访谈,获取家长对蓝晒课程的看法以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多维度验证研究成果。
三、三力协同模型构建
(一)幼儿探究力的激发路径
通过“光影魔盒”实验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促使幼儿主动提出问题。设置“失败作品博物馆”,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失败作品进行展示与分析,鼓励幼儿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促进深度学习。开展“蓝晒日记”表征活动,让幼儿用绘画、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究过程与发现,实现经验的迁移与巩固。
(二)教师支持力的实施策略
根据幼儿的探究阶段,灵活调整指导方式,从示范操作,到适当提示,再到深度追问,为幼儿提供动态支架。设置“自由创作日”,定在每周五下午,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给予适时引导。开发“蓝晒能力发展检核表”,对幼儿的探究能力进行生成性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三)环境渗透力的实现方式
在物理环境方面,创设“蓝晒工作坊”,划分显影区、创作区、展示区,为幼儿提供专业且富有创意的探究空间。心理环境上,建立“不怕犯错”契约,选用可水洗材料,让幼儿在无压力的氛围中大胆尝试。文化环境层面,举办“蓝晒艺术节”,加强与社区联动,拓宽幼儿的视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量化分析
在幼儿科学探究行为方面,我们运用行为观察量表,对幼儿在蓝晒课程中的表现进行了系统记录。结果显示,计划性行为占比从最初的17%显著提升至53%。在课程开展初期,幼儿更多是随机性地参与活动,操作材料较为盲目。随着“三力协同”模型的逐步实施,幼儿开始学会在活动前思考步骤、制定简单计划,例如在进行蓝晒创作时,他们会预先构思图案布局、规划曝光时间,这一转变体现了幼儿科学探究思维的发展,从无序探索迈向了有目的、有规划的探究。
针对教师有效支持行为,我们通过课堂录像分析以及教师自我记录的方式,统计教师的提问类型和指导行为。数据表明,开放性提问频次增加了2.8倍。在课程前期,教师的提问多集中于封闭式问题,如“是不是这样做?”“对不对?”,主要侧重于引导幼儿关注操作结果。而在模型实施后,教师逐渐意识到开放性问题对激发幼儿思维的重要性,开始提出诸如“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图案更清晰?”“如果改变曝光地点,会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有效促进了师幼互动的质量,推动幼儿深入探究蓝晒课程中的科学知识。
在环境使用效率上,我们通过记录工作坊的每日使用时长以及幼儿参与活动的人次来评估。工作坊日均使用时长从23分钟大幅增至68分钟,这一变化直观地反映出环境对幼儿吸引力的增强。最初,工作坊的使用较为零散,幼儿只是在教师组织下短时间参与。随着环境渗透力的提升,“蓝晒工作坊”的各个区域,无论是显影区、创作区还是展示区,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二)质性发现
除了量化分析的成果,在实践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质性发现。
生成性课程事件成为课程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幼儿在参与蓝晒课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其中,幼儿自发探索“蓝晒扎染”新技术这一事件尤为突出。在一次蓝晒活动中,一名幼儿偶然将布料进行了简单捆绑后再进行蓝晒操作,发现呈现出的图案具有独特的纹理。这一意外发现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兴趣,他们开始纷纷尝试不同的捆绑方式,探索如何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图案。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幼儿围绕“蓝晒扎染”展开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习到了新的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一生成性课程事件充分体现了“三力协同”模型下,幼儿探究力被激发后所产生的强大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家长观念的转变也是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收获。通过家长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反馈,我们发现86%的家庭开始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课程开展初期,家长更关注幼儿的蓝晒作品成品,以作品的美观程度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随着课程的推进,家长逐渐认识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考、尝试、合作等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成功验证了“三力协同”模型在幼儿园蓝晒课程中的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提出以下建议:建立“探究难度分级系统”,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探究任务;开发“教师支持力诊断工具”,帮助教师精准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实现精准教研;构建“环境渗透力评价指标”,全面评估环境创设的效果,完善课程生态,推动幼儿园蓝晒课程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JonesMG.ScienceinEarlyChildhood[M].CambridgePress,2018:45-68.
[3]张华.幼儿园科学区环境质量评估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