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情境创设路径例探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创设有效情境成为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情境创设的方法与实践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
一、教学评一致性与情境创设的关联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保持一致。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评价则用于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情境创设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内容时,创设校园中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与不尊重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对尊重重要性的思考。
2.促进知识理解与应用。情境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实际背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在学习“依法纳税”知识时,通过创设企业纳税和个人所得税申报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税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明白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三)教学评一致性与情境创设的关系
情境创设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载体。教学目标决定了情境创设的方向和内容,教学活动在情境中展开,而教学评价则依据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创设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情境,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并运用观察、提问、作业、测试等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创设方法
(一)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家庭生活”教学中,以学生家庭中常见的亲子沟通问题为情境,如孩子与父母在兴趣爱好培养、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分歧,让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这种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历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如在“创新驱动发展”教学中,结合我国“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科技创新热点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青少年在创新时代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社会热点情境,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情境内容,增强情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文化多样性”教学中,播放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特色节日、传统艺术表演等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多媒体资源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四)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学习。在“权利与义务”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法庭模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增强法治观念。角色扮演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情境创设实践案例探析
(一)案例背景
本次实践选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单元中的“维护秩序”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知道维护秩序靠规则。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阐述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分析社会秩序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二)情境创设过程
1.导入情境。播放一段早高峰城市道路拥堵的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道路拥堵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拥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秩序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情境。展示学校图书馆、超市、火车站等场所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这些场所都有哪些秩序?如果没有这些秩序,会出现什么情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秩序的种类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深化情境。以“小明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的行为”为案例,创设情境:小明在电影院大声喧哗、随意走动、踢前排座椅等,让学生讨论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应该如何做,并分析电影院里的规则是如何维护观影秩序的。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4.拓展情境。开展“我为校园秩序出谋划策”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一份校园秩序维护方案,如针对校园环境卫生、课间纪律、食堂就餐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则和措施。通过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提问。在各个情境教学环节中,通过提问学生对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情境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评价,给予肯定、鼓励或引导。
2.小组讨论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质量、团队协作能力等,对小组讨论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3.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社会秩序与规则”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规则。教师根据作业内容,从知识掌握、观点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情境创设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入。作业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社会秩序和规则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遵守规则的具体做法,表明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我为校园秩序出谋划策”活动,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秩序的改善。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创设,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质量。但还要在情境创设的素材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还得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