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其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布置阅读任务,缺乏对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的细致指导。而“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确定合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例如提升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等。这有助于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学—评”一体化能够为他们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高段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仍然需要引导。在这个一体化的框架下,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并且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和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和进度。例如,当他们知道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书中人物形象时,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留意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细节。
在评价方面,“教—学—评”一体化能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传统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可能只注重学生是否读完了书,而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可以贯穿于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读书笔记的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评”一体化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书中讲了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构建自己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认识。例如,在阅读《草房子》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秃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秃鹤的一系列行为、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内容,自己去建构对秃鹤这个人物的理解。
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 - 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 - 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来理解和解读作品。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语言智能较强,在阅读中能够准确地理解书中的文字表述,并且能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有的学生可能人际智能较强,他们更擅长从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在评价时也能够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多种智能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阅读成绩。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阐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程标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能够概括出鲁滨逊在荒岛上的主要经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性格特点、生存技能等,提升学生的人物分析能力;三是让学生体会鲁滨逊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乐观、坚强等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教学过程
1. 阅读前的引导
教师通过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作者笛福的生平经历等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通过目录来把握书籍的大致内容等。
2. 阅读中的指导
&em;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活动。例如,让学生分享自己读到的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中寻找细节来回答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鲁滨逊在荒岛上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3. 阅读后的总结
阅读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分组讨论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如鲁滨逊的勇敢、智慧、坚韧等性格特点是如何在具体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三)评价方式
1. 过程性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还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看学生是否认真地记录了书中的重要内容、自己的思考等。
2. 结果性评价
教师通过让学生撰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结果性评价。在读后感中,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鲁滨逊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作品主题的把握以及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学生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在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下,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情感上也受到了鲁滨逊精神品质的感染。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地运用这一理念,不断探索适合高段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艳丽.“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J].文科爱好者,2024,(06):219-221.
[2]王双姣.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探究[J].山东教育,2024,(Z1):83-85.
[3]李凤.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