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协同、数智赋能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雷宇涵
  
教育文创媒体号
2025年21期
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传统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模式已难以契合数智时代需求。本文剖析其知识传授单一、实践薄弱及学科融合不足等现状,明确新文科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强化及价值引领的要求。深入探讨校企协同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与师资建设的作用,以及数智赋能于课程内容升级、教学方法创新和学生数智能力培育的路径。提出构建校企协同数智化课程体系、开展数智平台实践教学及打造数智化师资队伍的融合策略,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培育适应数智时代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校企协同;数智赋能;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创新与价值引领,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财会类专业作为经济管理领域的关键学科,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财会类课程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对高素质财会人才的需求,如何通过校企协同、数智赋能实现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的深度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知识传授单一:长期以来,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章节讲解会计科目、账务处理等内容,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但在面对复杂的企业实际业务时,往往不知所措。

实践教学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财会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校内实训多为模拟实验,与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存在差距,难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校外实习由于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往往难以深入参与企业核心业务,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科融合不足:新文科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然而,在当前的财会类课程教学中,学科融合程度较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与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不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数智时代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需求。例如,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许多高校财会类专业并未开设相关课程或课程设置不够深入,学生缺乏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二)新文科对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还能掌握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管理决策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够在数智化环境下从事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等工作的复合型财会人才,以满足企业对高端财务人才的需求。

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企业实际业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校企协同在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校企协同有助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对接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对财会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在参与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强调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和数字化素养,高校据此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财务数据分析、智能财务等相关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校企协同能够促使高校根据企业需求优化财会类课程体系。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际案例和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同时,企业还可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校企协同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投入资源,建设集教学、实践、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操作,如财务核算、预算编制、税务筹划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某高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基地中可以模拟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流程,进行财务业务处理,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开展实习实训项目:校企协同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项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实习实训效果。例如,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了财务实习生项目,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参与企业的财务项目,如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成本控制等,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校企协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协同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业务,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以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某高校鼓励财会类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期间参与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回到学校后,将项目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用。

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案例,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兼职教师还可以与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促进双方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某高校聘请了多位企业财务总监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财务管理、财务战略等课程,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内容。

四、数智赋能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课程内容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融入数智技术知识: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财会类课程应将数智技术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财务机器人应用、智能化账务处理等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引入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预算管理等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使学生了解数智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

更新案例与项目:随着数智时代的发展,企业的财务业务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财会类课程应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和项目,引入数智化背景下企业的实际案例,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智能化财务决策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数智技术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数智化创新

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高校可以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财会类课程教学。在线教学平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教学视频、课件、作业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如在线讨论、答疑等,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某高校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了教学视频和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智能化教学工具:智能化教学工具如财务机器人、大数据分析软件等的应用,能够为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财务机器人演示财务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财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例如,某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相关智能化教学软件,学生通过操作软件,模拟财务机器人完成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与能力

开设相关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与能力,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如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工智能基础、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智技术解决财务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智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财务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竞赛、智能财务应用的相关实践性项目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智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校企协同与数智赋能融合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构建校企协同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高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数智化背景下的财会类课程标准。企业根据自身对数智化财会人才的需求,提出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高校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

开发数智化课程资源:校企合作开发数智化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库、实训项目等。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业务案例和数据,高校教师负责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运用数智技术进行整合和优化。例如,校企合作开发了一本智能财务教材,教材中融入了大量企业实际案例和操作流程,同时配备了相应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开展基于数智平台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

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模拟企业财务业务流程、提供真实企业数据、支持在线实践操作等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财务业务的模拟操作,如财务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导师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获取指导和反馈。例如,某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个财务共享服务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可以模拟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流程,处理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数智化素养。

实施 “线上 + 线下” 实践教学模式:采用 “线上 + 线下” 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数智平台的优势。线上部分,学生通过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线下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企业导师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无缝对接。

(三)加强校企协同的数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师培训与交流:高校与企业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数智技术培训和实践机会,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实践和应用场景;高校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分享数智化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例如,某高校与企业合作,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数智化财务培训,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为教师举办讲座和培训,促进了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既包括高校教师,也包括企业专家。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企业专家负责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双方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某高校财会类专业组建了一个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财务总监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论

在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协同、数智赋能是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校企协同,能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数智赋能,能够实现课程内容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与能力。将校企协同与数智赋能有机融合,构建校企协同的数智化课程体系,开展基于数智平台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协同的数智化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复合型财会人才。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心语,陈霞.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5,(08):82-84.

[2]赵岩伟,杨蔓利.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5,(03):175-179.

[3]陈阿丽,邓福康,王元宝,等.“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09):29-30.

基金项目: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名称: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协同、数智赋能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财务数字化应用》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3110497830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