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幼儿园中,幼儿的说谎行为是一种需要教师引导和教育的行为,为了减少幼儿出现“说谎”行为,本文分析了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并分析其应对对策。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引导;心理原因;对策分析
一、幼儿说谎行为
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在3~6岁儿童中常出现的行为,根据调查,幼儿说谎的种类不亚于成人,主要包括善意的谎言、无恶意的谎言、隐瞒性谎言和蓄意说谎获利的谎言。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和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有关,也和幼儿当下所处的环境有关,对成年人来说,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这种行为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但也需要区分对待。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
(一)幻想型说谎:真实和想象混淆
6岁以下幼儿经常会因为此类问题出现说谎行为,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完全,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在看动画片时看到的内容,可能记忆到脑中,认为这是“发生过的事情”。正因为幼儿经常会将现实和想象混淆,这也产生了部分幼儿将一些自己听到的事情和看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和事中。在幼儿想象力发展过程中,这种即兴说谎行为比较常见,其特点为无逻辑、不真实、没有目的性,属于幻想型说谎。
(二)装假型说谎:诚实和自尊的博弈
幼儿的自主性和自尊心非常强,3~6岁幼儿的行为能力不强,但是自尊心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希望得到父母、老师的鼓励和奖励,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希望自己能做好。但是,基于行为能力和幼儿心理预期的差距,如果幼儿在做事情的时候失败了,为了不让家长和老师失望,他们可能会通过说谎的方式来“迷惑”自己。还有一些幼儿在做错事情之后,内心紧张更容易产生压迫心理,这种心理影响下,幼儿担心自己受罚,也会存在说谎的行为。此类说谎行为为装假型说谎,当幼儿发现诚实不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或奖励,甚至因为诚实被惩罚,就会产生此类行为。
(三)行为性说谎:欲望驱使下的错误行为
行为性说谎是在幼儿教育中需要规避和引导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行为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且幼儿在其中有主观性,这种说谎行为的后果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带来一定的利益。行为性说谎通常产生于幼儿的期待值达不到自身的需求的过程中,例如,教师和家长会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的观点,但是,如果幼儿在某一场景中,出现对某个事物的渴求,受到父母和教师的约束,自己不能这样做,就可能出现行为性说谎。比如,幼儿带了不属于自己的玩具回家,却和爸爸妈妈说是小朋友送的,这种就是行为性说谎。行为性说谎会危害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教育中引导幼儿不出现此类行为[1]。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应对对策
(一)满足幼儿的表现欲,释放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3~6岁出现幻想型说谎是很正常的事情,针对这种说谎行为,对幼儿教师来说,需要在幼儿园中尽量满足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去释放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积极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可以借助绘本,展开幼儿故事自编活动,让幼儿看着绘本,自己讲明白一个故事,或者在绘本的基础上,去拓展延伸整个故事,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能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想象的乐趣。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出现幻想型说谎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引导的角度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类说谎行为不宜一味批评何指责,也不能放任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想象和现实区分开,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一个故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存在将理想事物和现实混淆的问题,教师也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让幼儿逐渐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带动幼儿成长[2]。
(二)学会控制情绪,引导幼儿树立诚实的品质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将理性思维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去。在日常教育和幼儿引导中,成年人容易出现一种问题,即从理智上看,诚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遇到特定事情的时候,情绪会战胜理智。因此,教师要成为循序善诱的引导者,并引导幼儿家长也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了解,爸爸妈妈和老师更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不希望做错事,但是和诚实相比,这种错事就能原谅了[3]。通过引导,让幼儿认识到,爸爸妈妈和老师更希望自己具备的是诚实的品质,而不是更在乎这件事情是不是成功完成了,通过这种方式,给幼儿一个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愿意主动去承认错误,这种说谎行为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避免。
(三)培养正确价值观,让幼儿知道说谎后果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说谎行为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幼儿存在肆意妄为、故意说谎的行为,教师要给与坚决制止。如果幼儿出现行为性说谎,教师不能让幼儿在说谎中吃到甜头,一旦阴谋“得逞”,就更不容易控制这种行为。教师要严肃对待此种说谎行为,并让幼儿知道说谎的后果。在家园共育中,教师也需要让幼儿家长端正教育态度,不能抱着孩子还没有长大的态度让幼儿任意妄为,否则将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健康发展,也可能影响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教师和家长都要认真对待这种说谎行为,找到幼儿说谎的根源,制止这种行为,才能保障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4]。
四、结语
面对不同幼儿因各种理由产生的说谎行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好心理学分析,只有分析清楚这其中的心理原因,才能提出更有效的对策,进而带动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天姿. 幼儿执行功能与说谎行为的关系:心理理论的作用[D]. 河北师范大学, 2022.
[2]杨帆. 探析幼儿的说谎行为及如何采取正面引导[J]. 读写算, 2021, (28): 27-28.
[3]孟敏. 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观察, 2021, 10 (16): 24-25+28.
[4]左彩霞. 家长应对孩子说谎行为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甘肃教育, 2020, (19):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