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高”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双高”建设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探索了建设的具体策略,提出智能制造专业群针对“双高”建设思路,为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高计划;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策略;人才培养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hig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 explor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for the “double hig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Double High Pl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strategy; personnel training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和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之一,致力于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舞起来,通过提升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和促进专业群的协同发展,双高计划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一、“双高”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党和国家带来的重大机遇
1.党的二十大提出“智能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1]。国家越来越重视如何持续推进制造业更进一步,不仅仅要符合当前的形势,也要注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不断地推进我国制造业的进程,争取让制造业更上一个台阶,更好地发挥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发展智能制造业对我国发展全新经济体系和实现新型工业化国家有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2.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多个的产业链发展规划都提出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要建设一大批机器人项目,制造企业50%以上的岗位将应用机器人进行工作,这将造成传统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和企业所需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二)“新工科”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市场需求、行业趋势,如今新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许多的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延续开拓发展,新工种、新岗位、新企业在产业经济发展浪潮中不断涌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变化,出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技能的岗位群,这就需要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以应对产业形态发展的变迁形式。所以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化模块化体系,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诉求。市场需要更为专业化、多元化、复合化、综合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2,3]。
(三)新时代高职扩招带来的发展空间与挑战
高职专业群建设要考虑时代需求。高职通过各种形式扩招,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生源更加多样化。但是原本机电类等工科专业就业对口率不高、第一志愿率低、学生个性化单一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4,5]。如何有效服务扩招,打破传统专业界限跨专业整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了目前专业群建设的新挑战。
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现状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适应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
如今,专业群主要发展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确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智能制造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专业人才供给有很大不足,缺口巨大,这也是制约着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原因。据统计,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达2.68万亿元,未来5年增长率将达到年均20%左右,对人才的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市场调查的数据分析预测,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在2025年将达到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450万人[6]。
2.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能力不够强
产业高速发展对人才得创新能力和学生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还是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较弱,学生缺少自主求知欲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上对知识的更新也比较慢,很多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7,8]。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理念与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体系缺乏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大部分院校都会选择性地忽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教学中多数以教材为中心,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成为一张白纸。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于知识记忆而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教师知识观念老化,知识更新相对较慢,技术技能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难以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专业性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智能制造专业群针对“双高”的建设思路
(一)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建设的提质培优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的发展之路。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应贯彻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方案,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方法和建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1.智能制造专业群要依据每个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培养有较高技术技能的教师对接升级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广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改进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持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标准,增加专业活动有关的实习实践时长,使得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升。
2.充分发挥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集群效应,以产业集群逻辑为专业群组群逻辑的依据,深化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的新要求,开展“1+X”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的试点,努力扎实推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技能技术综合提升;努力推进办学新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益求精、职业素养、敬业专业等优秀品质,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动力和目标方向。
3.从不同方面进行落实培养全方面技术人才,从而完善学生在智能制造技术技能的形成机制。打造全方面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促进技术技能对智能制造人才标准的优化。实现企业、行业、院校等通过系统模块化教育,强化市场教育资源,实现市场人才精准配备,实现最大程度的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平衡。
(二)搭建和岗位紧密相关的实习实训平台,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职业院校要搭建和岗位紧密相关的实习实训平台,将企业要求和标准融入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作为目标,帮助学生在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进入心仪的公司,让企业和广大学子都能够更好地发展。增加学生在企业一线实习时间,从而培养具备高标准的设计、制造、运行、实施、组织管理、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到将企业要求和项目实训融合起来,使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流程标准为主要学习目标,以此来构建大学生课程和企业系统分区体系教学,努力在教学中将以后学生就业岗位中需要的综合实力,职业素养和岗位要求得以实现。
(三)完善教师成长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1.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关键因素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院校应积极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9,10]。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践能力
通过强化各高校和企业融合,实现定期安排教师与企业学习和实践的交流,进而随时把握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使得教师进一步了解市场人才供需情况,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引进企业专家,丰富行业知识
校内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企业专家的加入可以带来丰富的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岗课赛证”融通 助力学生实现出彩人生
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技术人才的标准要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将日常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一定的技术,提高其职业竞争力。专业群可在不同行业企业指导下,通过岗位的需求、技能大赛和“1+X”证书的内容进行融通[11],将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将岗课赛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作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获得感,同时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五)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引进优质国际教学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国际知名企业等学校的国际合作,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应用技术研究、学术交流、课程研究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国际交流、共同促进、联合培养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跨地域文化交流能力和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视野。
四、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制造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从事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现有的框架下,通过科学合理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的智能行业的人才储备。科学地规划发展智能制造专业群,也必然成为我们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攻克的难关,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最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洪秋婷. 扎实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N]. 人民日报,2023-06-06(010).DOI:10.28655/n.cnki.nrmrb.2023.005750.
[2]姚美康.姚美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同生共长[J].设计,2022,35(06):76-80.
[3]李伟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34-38.
[4]胡顺仿,佘玉梅,缪清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03):339-343.
[5]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初探[J]. 王军红;崔宝才.,2021(01).
[6]邱钰芬,魏萍.数智乡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7):1-8.
[7]冯鑫,黄美娜,胡开群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风,2023(09):17-19.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309006.
[8]智能制造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路径新探. 李伟;石伟平.,2017.
[9]林瑜.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新——以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为例[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2,37(02):52-61.
[10]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育人平台的构建——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王继水.江苏教育,2022(04).
[11]吴海勇.1+X证书制度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3):10-15.
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项目 “双高”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基于“毕业设计”的全周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E22018)
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双高”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策略研究(2023J2093)
作者简介:张昊晗(1980—)男,辽宁大连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李祥(1998—)男,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作者联系方式:ynouzh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