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元朝中国形象分析

杨立博
  
卓凡媒体号
2024年69期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交流新节点。在这条璀璨的丝路上,有许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美丽中阿交流佳话。例如,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著名的摩洛哥柏柏尔人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以印度德里苏丹使节的身份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先后游历刺桐(泉州)、穗城(广州)、汗沙(杭州)等地,留下美好印象,对元朝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实的描述,颇具历史参考。我们很了解写在历史书上的元朝,但却很少从他者的叙述中了解元朝。本文旨在通过对《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元朝中国形象的分析,从他者的角度了解元朝中国,挖掘该游记与伊本·白图泰其人在中非丝路交往中的深层次价值,以及中国形象在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好的参考资料,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史料基础。

关键词: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元朝中国形象中非交流

一、伊本·白图泰与《伊本·白图泰游记》

伊本·白图泰(1304年2月25日—1369年),摩洛哥的穆斯林学者,公认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

1304年2月24日,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借由“蒙古治世”的庇护,踏上了一条长达117,000公里的旅途,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他的旅程记录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在三十年的旅途过程中,他经过了大部分著名的穆斯林世界,也到了许多非穆斯林的地区,旅途包括北非、非洲之角、东欧、中东、南亚、中亚、东南亚及中国等地。

伊本·白图泰结束旅行回到丹吉尔之后,摩洛哥苏丹阿布·伊南·法里斯派了一位学者伊本·犹札调查白图泰,这位学者记录下了白图泰的叙述,将其命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رحلةابنبطوطة,拉丁转写:RihlaibnBattuta)。亦译为《异境奇观》。白图泰随后在丹吉尔担任当地的卡迪,1369年(或1368年)逝世后葬于丹吉尔。游记在随后的岁月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世纪,才被西欧的学术界重新发现,1853年到1859年,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引起极大的轰动,后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学术界认为,这本书的大部分记述都是可信的,为研究14世纪的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素材。1985年,该书由北京大学教授马金鹏译为中文出版。

二、元朝中国形象的描绘

南方“丝绸之路”需要发达的造船业。当时泉州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造船业水平之高令白图泰非常着迷。他说“中国的船分三类―大的称艟克,中者为艚,小者为舸舸姆。”

此外,元朝南方手工业发达。白图泰对当时中国的手工业表示非常钦佩。从泉州出发,他又去了杭州。在杭州期间,他看到有很多制造场,规模很大,并且中国的金银器皿、竹器、漆器制作极为精巧,而丝绸和瓷器更堪称一绝。他在游记中说:“至于中国瓷器,则只在刺桐和穗城制造。系取用当地山中的泥土,像烧制木炭一样燃火烧制。这种瓷器运销印度等地区,直至我国马格里布。这是瓷器种类中最美好的。”

伊本·白图泰所描绘的中国是完全不同于殖民国家的自由、包容的富庶之国。换言之,中国的发展是推动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将海上丝绸之路延展到非洲的重要推动力。

伊本·白图泰对元朝中国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开放有序的宗教生活、中国人高超的手工技艺、中国传统特色浓厚的社会风俗、欣欣向荣的经贸发展、疆域宏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繁华美好的城市景观、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与个别政治事件等几个方面,但如果从整体来看,相较于书中对其他地区的描写,却只占全书的一小部分,甚至可以说寥寥数笔,一笔带过。因此,经过前面的游历,伊本·白图泰对于家乡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在杭州,白图泰决定要回家。1348年经过大马士革的时候,他得知黑死病开始蔓延,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白图泰立即决定要回摩洛哥的家乡。经过撒丁岛,1349年他回到了家乡丹吉尔,发现母亲也在数月前过世。此时,已经距离他离开家乡大概有25年了。在他的叙述中,元朝中国只是他的一个落脚点,但却不是全部。

白图泰曾在游记中抱怨道:“中国地区尽管十分美丽,但不能引起我的兴趣,由于异教气味浓厚,反而使我心绪烦乱”,因此他并不热衷于主动外出,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阿拉伯人对一些中国人与伊斯兰教相异风俗的排斥心态。白图泰还称中国人为“膜拜偶像的异教徒”,并对其“食用猪狗之肉”颇有微词。总而言之,阿拉伯人并不十分关注或能够理解中国本土宗教,他们往往将中国古老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统一简化为印度外来,同时异化为他们认知中处于发展初期的偶像崇拜。

三、元朝中国形象的意义与影响

(一)《伊本·白图泰游记》对后世对元朝中国形象的塑造和认知的影响

伊本·白图泰的旅行并非地理上的考察,他并不在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区别,他也不忙于工作或贸易,而是专心于观光和观赏。他的旅行是宗教性的社交活动,并非出于地理探索或科学研究。伊本·白图泰出发时年仅二十二岁,当他返回时,受到了国家苏丹的接待和尊敬,苏丹对他的旅行经历感到惊叹,并命令他将其记录下来。在写完之后,他将其命名为《异境奇观》,苏丹委托他的大臣阿卜杜拉·本·朱兹进行修改,他是一位文雅的作家,以文学的方式编辑了这篇旅行记,所以这篇游记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伊本·白图泰踏入了广袤的中国境地。这是他漫长旅程的最东方之地。中国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的一个统治家族,称为秦朝,后来国家就以此命名。而阿拉伯语中的“الصين”(Cyn、Sin、Thin)一词则是对中国的误读。

伊本·白图泰第一次在中国看到纸币。它们是用苏丹的印章盖在手掌大小的纸上。当纸币破损时,持有者会将其带到苏丹的特定地点,然后可以换取新的纸币。伊本·白图泰认为使用纸币是金银稀缺的迹象。因为人们过去使用金银制造的金币和银币进行交易。或许他们将金银储存起来用于制作其他物品。例如,这里的富人通常会在庆祝活动或接待外来客人时使用金银餐具。伊本·白图泰还听说了中国的瓷器,它是最优秀和最精致的陶瓷之一,被出口到其他国家。商人特地前来购买这种称为中国瓷器的陶瓷,因为工匠们擅长雕刻和装饰它,可以制作盘子、盘子、托盘和杯子。而华丽的花瓶则用来装饰鲜花。

书中此类描写比比皆是,是当时非洲人民了解中国行政体制的珍贵书稿资料。据传伊本·白图泰回到非斯后,将旅途中的见闻讲述给非斯人民听,在当地引起了巨大轰动,并引来非斯城大学者伊本·赫勒敦的质疑与非难,后来在曾任驻埃及使节伊本·伍德拉尔的佐证下,非斯城人民才相信伊本·白图泰所言不虚。这一细节表明当时非洲大陆在丝路贸易带中的互动绝非蜻蜓点水,伊本·白图泰的所见所闻都可以通过彼时的其他商旅或官员得到佐证。

伊本·白图泰作为少数到访过丝路东西两端的旅行家,途经的44个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丝路贸易带之上,他本人因而成了串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锚点,他的作品《伊本·白图泰游记》成为后世认识元朝中国形象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二)元朝中国形象在阿拉伯语文学中的反映

伊本·白图泰乘坐船停留在康萨城(现昆明)时去清真寺做礼拜,他遇见了前来贸易的埃及商人奥斯曼,他带他去了他们所知的奥斯曼区,并让他在那里作为客人住十五天,然后他请求他们允许他去巴尔坡,并在离开城市之前拜访了前任苏丹。

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这是一个没有预料到的不幸事件,但伊本·白图泰在这个国家遭遇了厄运,苏丹和他的堂兄弟之间爆发了战争,引发了一场大混乱和阴谋,苏丹因此而丧命,并且他的堂兄弟夺取了权力,他的名字叫费鲁兹。当消息传开后,巴尔坡城的谢赫布拉汗劝告他的朋友伊本·白图泰回到珍宝城,以免受到新苏丹费鲁兹的迫害,一旦他知道伊本·白图泰是来见前任苏丹的。

伊本·白图泰感到不祥,并决定从原路返回,在回程中,伊本·白图泰沿着相同的路线前进,乘坐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风和日丽,伴随着愉快的伙伴。突然,天空变暗,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十天,船只进入了陌生的海域。水手们担心船只迷失或沉没,他们试图返回巴尔坡,但没有成功。

情况持续了四十天,然后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山峰,遮住了地平线,完全阻挡了视线。

这座山开始移动和摆动,升到了空中,船上的乘客们意识到那是一只大鹏鸟,而伊本·白图泰之前从未听说过这种鸟。

在阿拉伯文学作品中,元朝的形象是一种至高无上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这与但是非洲的相对落后和元朝的以“天朝自居”息息相关,通过《伊本·白图泰游记》,我们可以读到我们在他者的形象与构建。

(三)元朝中国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价值

如今,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大工业国家,因为它的产品在全球都有市场。其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人口增长迅速,价格实惠。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它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与阿拉伯国家关系良好。当伊本·白图泰600多年前访问中国时,具体地说是在公历十四世纪(伊斯兰历八世纪),在阿拉伯人看来,中国被认为是世界的最东端,抵达中国比登上月球还要困难,这是因为交通困难、落后和路途危险。

然而,作为一名冒险家的伊本·白图泰克服了危险,挑战困难,完成了他独特的旅程,从中国南部到北部,向我们呈现了有关中国和那里的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的历史报道,完成了他的目标后,决定返回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在当时元朝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已显示出之后明朝“宣德化、柔远人”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主张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和平交流和外交互动。当前,国际上不时出现“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的喧嚣,新冠肺炎疫情甚至加剧了一些国家的社会撕裂与种族冲突问题。国际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是说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重大倡议,极大地丰富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深远。

结论

1346年,伊本·白图泰从北非启程抵达阿拉伯半岛,途经西亚和中亚,一直到达印度、东南亚和中国,最终返回北非并直接前往西班牙。在长达30年的游历中,伊本·白图泰踏足了40余个国家。自公元633年起,阿拉伯征服大军开始向半岛以外地区出征,随后几个世纪里,阿拉伯帝国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到了伊本·白图泰时代,旅行文化逐渐兴起,范围扩展至中亚、高加索、蒙古、西非、印度、东非等地。

然而,在伊本·白图泰叙述的伊斯兰世界中,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已分裂为多个由军事指挥官或地方统治者管理的实体。1258年,蒙古军队摧毁了持续五个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攻占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结束了伊斯兰政治统一和辉煌文化的时代。作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伊本·白图泰三次外出旅行,首次旅行结束时抵达中国。他所描述的中国与殖民国家完全不同,是一个自由、包容、富庶的国家。换言之,中国的发展是推动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将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非洲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正在加速。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相连。尽管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战乱、恐怖袭击、饥荒和疫情此起彼伏。在这一新形势下,中非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相互需求增加,发展中非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أسماءناصرسليمان،بلادالصينمنخلالرحلةابنبطوطة(743–744هـ/1342–1343م)،مجلةبحوثالشرقالأوسط،2022م.

[2]محمدبنعبداللهابنبطوطةوابنجزيالكلبي،”رحلةابنبطوطة:تحفةالنظارفيغرائبالأمصاروعجائبالأسفار”،مؤسسةهنداوي،2018م.

[3]محمودالسعدني،"رحلاتابنبطوطة”،مؤسسةهنداوي،2018م.

[4]هاشممحمودالأعظمي،"تاريخجامعالإمامالأعظمومدرستهالعلمية”،مطبعةالعاني،1946م.

[5]Dunn,RossE,TheAdventuresofIbnBattut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5.

[6]Elad,Amikam,”ThedescriptionofthetravelsofIbnBaṭūṭṭainPalestine:isitoriginal?”,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1987.

[7]Gearon,Eamonn,TheSahara:ACulturalHistory,OxfordUniversityPress,2011.

[8]Haw,StephenG,MarcoPolo’sChina:aVenetianintherealmofKhubilaiKhan:Volume3ofRoutledgestudiesintheearlyhistoryofAsia,PsychologyPress,2006.

[9]Park,H,MappingtheChineseandIslamicWorlds:Cross-CulturalExchangeinPre-ModernAsi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

[10]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編》,中华书局,2003年.

[11]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马骏,宁艺:《《伊本·白图泰游记》与非洲视域下的丝路学研究》,新丝路学刊2021年第3期.

[13]木戈:《塔齐博士和〈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世界》1995年第4期.

[14]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1982年.

[15]汤锦台:《大航海时代的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1年.

[16]张艺菲:《形象学视角下7-13世纪阿拉伯游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2023年.

[17]丁以涵:《丝路交往:中国器物与非洲镜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18]万明:《中国与非洲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伊本·白图泰与郑和的航海记忆》,海交史研究,2019年第3期.

[19]庄芳:《伊本·白图泰和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20]胡乐乐:《伊本·白图泰眼中的元朝》书屋,2023年第6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