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茶经》中茶文化术语翻译研究

余建军 杨甜甜 阿吉热木 吐尔地
  
卓凡媒体号
2024年71期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2,3.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阿克苏 842008

摘要:首部重要的茶文化典籍—《茶经》是由唐代的陆羽所著,蕴含丰富的茶文化术语,这些文化元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文化紧密相连。威廉姆▪乌克斯在1935年出版了《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为《茶经》的海外译介传播开创了新时代。本文统计和分析了该译本中288个茶文化术语,发现译者倾向使用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在整体上传递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层内涵。为了更好地向海外人士译介中国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联系,译者在进行典籍外译时既要充分保留茶文化元素,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来充分展现茶文化内容。

关键词:陆羽;茶经;茶文化;术语;翻译

1. 引言

《茶经》是世界首部茶书,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任何其它茶书都无法比拟的。其英译本主要有三个:美国学者威廉姆▪乌克斯翻译出版的《茶叶全书》,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卡朋特在1974年翻译出版的《茶经: 起源与仪式》,还有我国学者姜欣和姜怡在2009年翻译出版的《茶经 续茶经》。乌克斯是最早译介《茶经》的学者,为《茶经》在海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冯志伟,2006:9-15)。《茶经》中的茶文化术语是中国古代制茶工艺的整体展现,蕴含了多彩的茶文化。乌克斯的英文节译本是世界上首部《茶经》的英译本,它对传播中国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考察乌克斯译本中茶文化术语的翻译策略,借鉴邢福义的文化分类法,基于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类法,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2.翻译策略统计

2.1茶文化术语

邢福义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本文将《茶经》中的茶文化按照此三类进行划分,将茶文化术语选定为茶具、茶器、茶产地、制茶工艺等有关茶叶领域的专有表达,筛选出288个茶文化术语。

统计1:茶文化术语部分示例

物质文化(163个):茶叶形态(如笋者),制茶工艺(如捣),茶器(如筥),茶具(如籯),茶产地(如峡川),植物(如瓜芦)。制度文化(96个):民俗(如蛮俗),茶道(如一沸),度量衡(如尺),朝代(如吴),中医(如寒),汉字(如蔎),典籍(如《尔雅》),人名(如刘琨)。心理文化(29个):儒家思想(如周公),道家思想(如坎上巽),佛家思想(如灵座)。

2.2翻译理论

英国学者蒙娜·贝克首先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概念,此后,哈维尔·艾克西拉在其著作《翻译中的文化专有项》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他认为(1996: 52-78)在译语中难以实现和转换原语中具有独特文化功能和内涵的词汇或表达就是文化专有项。接着,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王东风认为(1997:55-60)“文化缺省”就是“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艾克西拉认为“文化专有项”是“因其在原文中的特殊文本功能和内涵,在翻译过程中造成困难的那些词语”。

艾克西拉(1996:60-64)认为译者可以使用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有三大类(余建军 汪宝荣,2018:138-139,144)。第一类为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包含重复法,转换拼写法,语言(非文化)翻译法,文外注释法和文内注释法。第二类为文化替换翻译策略,包含同义词替换法,归化法,绝对一般化,有限一般化和淡化译法。第三类为文化舍弃类翻译策略,包含删除法(含部分删除法)和自创译法。艾克西拉(1996:60)还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常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来处理文化专有项。

3.翻译策略统计分析

据笔者统计,144个为文化保留类,102个为文化替换类,42个为文化舍弃类。显然,乌克斯对茶文化术语翻译倾向于使用文化保留类策略。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译者多使用文化保留类策略。对于心理文化,译者则多采用删除法。乌克斯的茶文化术语翻译手段多样化,但总体上还是偏好文内注释法(共84处,占58%);在文化保留策略方面最喜欢使用音译法+文内注释法(51%);在文化替换策略方面最喜欢用淡化译法(42%)。

统计2:不同文化层次翻译策略统计

物质文化:文化保留策略(6种80个)有音译法+文内注释法(38个),语言(非文化)翻译法(33个);音译法(6个);语言(非文化)翻译法+文内注释法(1个);重复法(1个);重复法+文内注释法(1个)。文化替换策略(5种75个)有淡化译法(43个);归化法(21个);绝对一般化(8个);有限一般化法(2个);淡化译法+文内注释法(1个)。文化舍弃策略(2种8个)有部分删除法(5个);删除法(3个)。

制度文化:文化保留策略(6种57个)有音译法+文内注释法(35个);重复法(7个);语言(非文化)翻译法(5个);音译法(5个);语言(非文化)翻译法+文内注释法(3个);重复法+文内注释法(2个)。文化替换策略(3种24个)有绝对一般化(12个);有限一般化(5个);归化法(7个)。文化舍弃策略(1种16个)有删除法(16个)。

心理文化:文化保留策略(2种7个)有语言(非文化)翻译法(6个);音译法(1个)。文化替换策略(2种3个)有归化法(2个);归化法+文内注释法(1个)。文化舍弃策略(1种18个)有删除法(18个)。

统计3:文化保留类(7种144个)

音译法+文内注释法(73个),如原文:越州;译文:Yueh Chou [Shao Hsing, a district in Chekiang]。语言(非文化)翻译法(44个),如原文:淮南;译文:Anhwei。音译法(11个),如原文:幽州;译文:Yu Chou。重复法(8个),如原文:蔎;译文:she。语言(非文化)翻译法+文内注释法,如原文:晋;译文:the Chin dynasty [A.D. 265-420]。重复法+文内注释法,如原文:升;译文:sheng [Chinese pint]。音译法+语言(非文化)翻译法,如原文:巴山;译文:Pa Shan fin。

统计4:文化替换类(6种102个)

淡化译法(43个),如原文:筥;译文:basket。归化法(30个),如原文:寒;译文:cooling。绝对一般化法(20个),如原文:洪州;译文:some places。有限一般化法(7个),如原文:粗茶;译文:ordinary tea。归化法+文内注释法(1个),如原文: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译文:one foot five inches high, two feet four inches long, and two feet wide, is for keeping all the implements. [Here may be noticed Lu Yu’s predilection for Taoist symbolism.]。淡化译法+文内注释法(1个),如原文:焙;译文:A baking [drying or firing]ditch。

统计5:文化舍弃类(2种42个)

删除法(37个),如原文:司马相如;译文:未译。部分删除法(5个),如原文:剡藤纸;译文:white paper。

4.翻译策略举例分析

4.1文化保留类

音译法+文内注释法,如原文:《后魏录》;译文:Hou Wei Lu [The Record of the Later Wei dynasty]。译者直接对“后魏录”进行了音译,但是译文“Hou Wei Lu”是拼音,极大多数西方读者是看不懂的,所以译者紧接着在文内进行了注释。

4.2文化替换类

归化法+文内注释法,如原文: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译文:one foot five inches high, two feet four inches long, and two feet wide, is for keeping all the implements. [Here may be noticed Lu Yu’s predilection for Taoist symbolism.]译者对“都篮”的翻译进行了归化。“都篮”是装所有茶具的篮子,译者虽然看到了其尺寸是出自道家的规制,但无法进行直接翻译,所以在文内进行了注释,说明了这个尺寸是陆羽所喜欢的道家器物的规制。

4.3文化舍弃类

删除法,如原文:司马相如;译文:未译。此处译者没有翻译原文,估计译者从来没有遇到过中式复合姓氏,所以无从翻译。此外,原文中还有其它36处涉及较难的中药材名称或者地名都被译者作了不译的处理。

4.4译者翻译策略启示

乌克斯对于译文词汇的选择、语法结构的运用都充分考虑了可读性,最大程度地去译介中国茶文化,采取了灵活的翻译策略,注意文化保留与文化替换的相互补充。在典籍译介时,译者应当尽量避免删除文化专有项,且须谨慎地使用文化替换策略,最好不要使用文化舍弃策略。当难以用单个译文词汇来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可以使用多种翻译策略。实在不行,就多使用文内注释的方法。

5.结语

本文探讨了《茶经》中茶文化术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及其所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并考察了乌克斯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得失。为了兼顾文本信息与文化元素的跨文化传递,译者需要合理地选择翻译策略,多用文化保留类策略,少用文化替换类和文化舍弃类策略。同时,译者应多使用多模态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译介传播的效果。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以《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典籍译介将更好地推动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Aixelá, J. 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A]. In: Alvarez R. & M. Carmen-Africa Vid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52-78.

[2]Ukers, W. H. All About Tea[M]. New York: New York Press. 1935.

[3]冯志伟.术语学中的概念系统与知识本体[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01):9-15.

[4]何凯丽,范振强.《茶经》中茶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探讨[J].福建茶叶,2020(05):273-274.

[5]姜怡 姜欣. 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80-85.

[6]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06):55-60.

[7]王烟朦.基于《天工开物》的中国古代文化类科技术语翻译方法探究[J].中国翻译,2022(02):156-163.

[8]文颖煊.卡彭特《茶经》英译本中茶文化术语翻译策略及启示[J].福建茶叶,2023(03):190-193.

[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0]余建军 汪宝荣.《一代宗师》中的武术术语字幕翻译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138-139,144.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 2022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以《茶经》英译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2022073

作者信息:

姓名:余建军,出生年月:1977.10,男,汉族,籍贯:浙江绍兴人,所在院校: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姓名:杨甜甜,出生年月:1993.09,女,汉族,籍贯:甘肃西和,所在院校: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姓名:阿吉热木▪吐尔地,出生年月:1996.03,女,维吾尔族,籍贯:新疆库车,所在院校: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