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背景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郝红
  
卓凡媒体号
2024年71期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404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开始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工作。通知要求,面向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一线岗位,校企共同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我院电气类高职专业已设置15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壮大,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手段、实验实训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强的实力,但依然没有摆脱订单班、冠名班等浅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和育人模式要求还相差很大。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一套符合电气类专业领域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规格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已经迫在眉睫。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者通过深入产业、行业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对电气类专业领域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研,掌握原始资料

1.企业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高职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以山东港口集团为核心,对青岛及周边地区的电气类头部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方法,了解电气类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需求,从调研结果来看,企业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个人发展能力要求较高,并十分看重毕业生的动手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

2、职业岗位分析。电气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一线岗位。作者对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与岗位职业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再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职业能力。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学习领域可按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业的过程进行排序,每一个学习领域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对毕业生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修订完善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重构出符合职业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

三、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打破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加快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在各企业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现代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开发中,还应十分重视课程综合化的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课程的有机综合非常必要,一是可以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节省课时;二是在综合过程中应精简内容,去除过于冗长、繁琐的公式推导和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有关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内容,提高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

就总体而言,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职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职教课程改革存在着改革方向摇摆不定、改革内容不明确、课程开发方法不科学等影响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出现了众多企业急需大量能够在生产、管理一线长期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而经过三年高职培养的毕业生仍然需要企业长时间的再培训才能上岗的尴尬局面。毕业生没有完全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课程设置没有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学科体系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师灌输给学生而非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工作情景体验自我建构获得。传统的专业课程知识的滞后性比较严重。有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多,缺乏整合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定向问题成为高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五、内容选择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获取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在就业领域和实际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编排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以前电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严格的学科界限,比如《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以及《电机拖动》和《工厂电气控制》两门课程都是别开来设置的,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打破了传统学科鲜明的界限,整合在一起。现在企业现场,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但单纯从《传感器技术》来讲理论性太强,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生,在现场传感器大部分与PLC、变频器等设备综合应用。我们将传感器的相关知识融合到《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和《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与维护》两门课程中讲解,打破了课程的界限。重点讲解PLC、变频器等设备的综合应用。《电气测量》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合到《电工基础》和《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中讲解,在该课程的讲解过程讲解兆欧表、直流电桥等使用方法等等。

六、内容传授

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本位来定向课程内容和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础来选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也应以获取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即应通过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集成来传授课程内容。根据学习领域,全面整合课程内容学习领域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形成与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完成课程内容的组织工作,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以“电机电气控制的维护与实现”课程为例,把学生就业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融合在“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电气控制的实现与故障排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的实现与故障排除”和“港口电动装卸机械继电器电气控制的实现与故障排除”等任务中,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来实施教学活动。每一个工序对应一些项目和任务、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将所需要的机械、电工、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穿插在工作过程中讲授,这些教学内容可由本课程教师与相关课程教师共同商讨确定,由各课程主讲教师在不同的学期授课完成。

通过探索与尝试,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显著加强,实现了考证率高、满意率高、就业率高。近年来,电气类专业的毕业生有80%以上进入了全国各地的港口、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工作,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普遍反映对各种知识掌握特别扎实,工作上手快,用人单位认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好使管用。

郝红:(1972年9月)女,汉,山东省潍坊市,本科/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