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设计有效化非书面作业的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作业减负首当其冲,成为促进“双减”落地的重要途径。小学新课标明确规定,低年级学生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就为低年级非书面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作业作为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需要从非书面作业设计入手,突出作业的“游戏化、趣味化、实践化、生活化”特点,以形式多样的非书面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让非书面作业成为“双减”落实中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有效设计
很多学生和家长听到“非书面作业”后,就会直觉反应为“不用写的作业”,而有些学生更是直接将其视为“没有作业”,因为非书面作业没有老师的批改打分,没有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存在随机化、随意化问题。尤其是“双减”后小学数学作业量明显减少,而非书面作业的设计、布置、评价等尚未完善,这就让不少家长感到质疑:孩子回家不写书面作业,怎样才能判断孩子是否已经掌握新学知识?怎样对孩子进行辅导?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困惑,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并通过作业设计实践让学生逐渐适应非书面作业,并以此作为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深入学习,以减负促增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一、“非书面作业”概念界定
“非书面作业”顾名思义,就是无需书写、不用提交书面内容的作业,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作业形式,与传统的“书面作业”相对。非书面作业属于数学教学环节中的一项内容,在作业设计中要有具体目标,有明确的作业完成计划,有科学的组织体系,有丰富的实践内容,非书面作业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游戏类、实操类、收集类、总结类、推导类作业等,这些都属于非书面作业范畴,这样的作业设计优势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作业,同时起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数学素养的作用,而且非书面作业能够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的学习体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适用,同时与“双减”目标高度契机,所以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1]。
二、“双减”背景下非书面作业的设计价值
(一)避免作业设计单一化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作业多以书面形式为主,作业内容则围绕教材、教辅、练习册等进行设计,这就造成作业设计单一化问题,书面作业一旦超量,学生就会陷入“题海战术”困扰中,而且为了应付这些书面作业,学生会利用搜题、抄袭等手段,这样的作业完成形式已经完全背离了作业设计的初衷,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非书面作业的设计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尤其是在作业内容上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生活观察、亲子互动等形式来完成作业,而且这些作业无需学生大量书写,所以学生在作业心态上比较平和,对作业的接受度和完成度也会相应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非书面作业内容多样化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作业含金量”。
(二)避免作业实践随机化
在以书面作业为主的学习背景下,一些非书面类作业的完成非常随机,比如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学生回家后观察钟表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但是,很多学生就把作业理解为“回家看一看时钟”,学生“看”过之后就算“完成”了作业,这显然不符合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而且这些作业教师不能逐一检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要求家长监督检查,而家长对这些非书面作业的完成标准、完成过程、完成效果并不充分理解,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作业流于形式,随机性很强,而作业完成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彻底改变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加强非书面作业设计,丰富其中的实践作业内容,同时促进非书面作业向系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减少其中的随机因素,突出其长期性和有效性特点。
(三)避免作业完成主观化
很多学生习惯了完成书面作业,一旦出现非书面作业,学生就会凭主观意愿完成,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放学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并尝试画出不同角度下物体的视觉形状。有些学生就会挑一些很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来观察和描画,思维始终停留在浅层状态,难以深入拓展。尤其是在“非书面作业完成度”上缺乏明确指标,有的学生会大致观察,有的学生则会细致观察,遇到问题还会记录下来问家长或老师,这其中有很大的主观化成分,学生的学习差异也会因此被拉大。基于此,教师需要在非书面作业设计中细化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完成目标,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注重细节,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科学调整,从而逐步提高非书面作业设计水平[2]。
(四)避免作业评价形式化
教师在批改书面作业时,会以简单明了的“√”或“×”来表示,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明确看到对错,但很多时候学生也仅仅停留在“知错”层面,对于自身错题的原因、怎样纠错、避免后续出现同样错误则缺乏深入思考,作业评价也会因此陷入形式化误区。非书面作业则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会从学生的实践表现中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动态的、开放的,评价过程会融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评价结果则更具反馈价值,能够帮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多元评价促进数学学习提质增效。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实践
(一)设计游戏化作业,激发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往往更容易激发“创造性学习”契机,所以,在非书面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游戏元素,这样会让作业更加灵动、更富意趣,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深入思考,提高思维灵敏度,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3]。
例如在学习“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用扑克牌设计“快算24”的游戏,学生被分为4人组,每人手中有一张抽到的扑克牌,四个人共同用这四张牌来“加减乘除”,最先正确算出得数为“24”的一组获胜。刚开始的时候,有组学生看到“3、1、3、5”这一组数字后一筹莫展,他们说加减乘除了很多次也没有得到24,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换个思路:这些数字都比较下,向获得一个相对较大的数就要用到乘法,在乘法里哪些数字相乘能得24?跟自己抽到的数字相关的乘法算式有哪些?学生很快说出3*8=24,那么,在这些数字里怎么得到8?很简单,3+5=8,现在,先用3和5相加,然后与3相乘就等得出24,还有一个数字1没有用到,这就更简单了,因为任何数字和1相乘积不变,正确的算法是“3×(3+5)×1=24”,当然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用括号,但是教师可以用这个思路来引领,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逐渐掌握了计算技巧,在后续游戏中越来越驾轻就熟,而且这个游戏已经成为保留项目,孩子们在课间、放学后、“双减”延时课堂上经常玩,游戏作业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让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设计口头作业,加深数学概念理解
“数学”并不是闷头做题,同样需要表达和交流,而口头作业的设计恰好弥补了数学学习中语言表达不足的问题,通过口头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外化、显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数学概念学习中,语言表达尤其重要,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增加一些口头作业,让非书面作业形式更加活泼[4]。
例如在学习“认位置”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亲子游戏作业“说位置”,通过口头描述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位置的概念,并准确表达各个物体的位置。比如家长发出口令:“电视”,学生则要快速组织语言,描述电视所在的位置:电视在电视柜上,在花瓶的左边,在相框的右边,在装饰画的下边。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对位置描述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家长继续发出口令:“举起你的右手,然后跑到沙发左面,把抱枕拿到沙发外侧的扶手上。然后,说一说你现在站在那里?”在这个指令中,学生不但要判断“左右”,还要分清“内外”,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位置概念有很大帮助。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位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口头描述并配合实际行动下,“位置”这个概念变得生动起来,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活跃思维,并且弥补数学学习中语言表达不足的短板,可谓一举两得。
(三)设计操作类作业,促进知识理解
低年级学生擅长具象思维,尤其是在实际行动支持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会更深入。在非书面作业设计中,操作类作业占一定比例,这类作业围绕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展开,将知识应用融合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形成“亲历式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亲历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这一过程也不会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
例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相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具体的理解这两个长度概念,教师可以设计操作类作业——家庭测量,学生可测量的事物有电视机、冰箱、门窗、沙发、书桌、茶几、书籍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厘米和米不同的应用情境,比如房门高2米,宽90厘米;电视机长80厘米,高50厘米,厚度是5厘米;从客厅到自己卧室的距离是4米……通过数据测量、记录和分析,学生认识到,厘米一般用于比较小的计量单位,比如家中的电器、书籍等,而米则用来计量较大的长度,比如房间的长度、房门高度、窗户长度等。有了这样的操作经验,学生更容易建立“量感”,也就是看到某一件物体后,能够本能的想到用怎样的长度单位去表示。操作类作业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去完成实践操作,并且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样的非书面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双减”下作业形式多样化。
(四)设计探究类作业,助力思维发展
探究类作业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是数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低年级数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这就更容易造成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在学习中探究能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非书面作业设计中要注重突出探究特色,以发展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为目标,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5]。
比如在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非书面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已知条件:“妈妈买回8个语文作业本和2个数学作业本”,从这个已知条件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最终形成以下问题:
语文作业本和数学作业本一共有多少?(8+2=10)
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多多少?(8-2=6)
再买几个作业本才能让语数两种作业本一样多?(2+6=8)
语文作业本是数学作业本的几倍?(8÷2=4)
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少几本?(8-2=6)
……………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机会有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而探究类作业恰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善思”的同时“善做”,最终实现“善学善行”的目标,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设计生活作业,倡导理实并重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只有真正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只有融入生活、改变生活、创造生活,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在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注重生活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促进知识成果的内化和转化。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教师布置了超市购物的生活类作业,前提条件是购物消费必须在60元以内,购买商品要多于4件,学生在完成购物后还要复盘全过程。由于超市很多商品都不是整数,所以教师提前和家长敲定,让家长把购物价格取最接近的整数告诉学生。购物活动结束后,教师专门组织了作业评价,学生轮流介绍自己的购物经过,比如有学生说,自己在购物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样可以保证购物数量超过4件,一边购物一边计算总价,总价快达到60元时则停止购物;还有学生则是选择自己中意的物品,超过4件之后就会计算总价,如果已经超出60元,就会把其中价格较高的商品替换为同类型价格较低的商品,这样也能完成任务……在完成生活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理实并重,体验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积极适应政策要求,从实际学情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多样的非书面作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在作业设计中增益增趣,这样才能保证作业减负不降效,将非书面作业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相联系,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和积极的作业态度,依托多元作业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王雨.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小学生(下旬刊),2022(01):47-48.
[2]陆蓓蓓.浅谈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的有效设计[J].现代教学,2022(Z1):92-93.
[3]雷雨.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例谈[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12):9-10.
[4]于志淼.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1.
[5]季燕.浅探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1(1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