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育人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综合化的需求,家校社之间的沟通不畅、育人资源分散等问题凸显。为此,本文提出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旨在探索一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育人新路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路径研究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高职院校在育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家校社沟通不畅、育人资源分散等。因此,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单一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亟需创新育人理念和模式,与时俱进,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契合这一发展需求的理想之选,它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合力,让家庭的亲情关爱、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实践机会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2.提升育人效果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提升育人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所在,如果能够紧密协同,充分发挥合力,必将事半功倍。具体而言,家庭可以为学生提供亲情关爱和人生理想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则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社会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三方紧密协同,才能发挥各自优势,相得益彰,形成高度互补的育人局面,从而有效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高职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无法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而协同育人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通过这一机制,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增强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全面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身心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家校社的紧密协同也有利于三方更好地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社沟通不畅
家校社沟通不畅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高职院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不畅,导致学校难以全面把握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发展需求,这种沟通阻塞使得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无法充分被学校所利用,也使得学校的教育方案与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和社会对于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以及具体的教育活动往往缺乏了解,难以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极大制约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一套完整且有效的家校社沟通机制,使得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信息无法通畅交流,各方面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资源也难以有效对接。
(二)育人资源分散
育人资源分散的问题亦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的育人资源往往分散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这些部门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机制,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例如,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可能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单位或教师个人手中,无法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也限制了这些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高职院校在育人工作中往往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也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挑战,这无疑会影响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资源整合和协调机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部署,致使各部门各单位的育人资源显得分散孤立,难以形成合力。
(三)育人方式单一
育人方式单一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目前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这种单一的育人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这种单一的育人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的育人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过于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未能紧跟时代发展,采取更加丰富多样、注重实践的育人方式,从而造成了育人手段的单一封闭,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首先,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通过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使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和育人成果,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还能为学校提供宝贵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家长的期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或行业领军人物进行演讲,深入探讨教育发展趋势和育人策略,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家长的视野,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建立家长微信群等,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反馈,这种沟通方式使得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学校也能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从而增强家校之间的互信。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拓宽沟通渠道,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育人策略,形成育人合力,这种沟通机制不仅能够加强家校社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能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明确育人目标,制定协同育人方案
明确育人目标是构建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石和先决条件。育人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方向指引,更是确定协同育人方案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在明确育人目标时,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同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旨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应该全面覆盖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使其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明确育人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制定详细的协同育人方案,对家校社三方在育人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作出明确分工和安排,确保三方能够紧密配合、整体联动,形成育人的合力。为了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协同育人方案,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育人工作小组,广泛听取家长代表、社会组织和行业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就育人策略和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理解各方的育人需求和期望,还可以结合不同立场和视角,制定更加科学务实的育人目标和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只有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可以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创新创业训练等,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切实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和优秀校友定期来校开设讲座、授课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增长见识,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职业发展需求,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前沿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指明方向。同时,专家学者也能够结合自身的从业经历,为学生分享职场经验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前了解职场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和项目,也是提升实践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行业企业接洽合作,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些需求有效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资源整合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为了构建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亟需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重要载体。通过该平台,学校可以实时发布最新的教育政策、活动安排及教育成果,使得家庭和社会能够迅速掌握学校的教育动态,进而形成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监督和反馈。同时,家长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学校的育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更为关键的是,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一个资源库,可以整合和分享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校的教学课件、视频资料,以及行业前沿的研究报告等。家长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这些资源,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平台获取家长和社会组织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机制,高职院校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从而提升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也有助于加强家校社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平台,各方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可以提升育人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家校社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
(五)完善评价与反馈体系
评价与反馈体系在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体系不仅能够衡量育人工作的成效,还能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改进的方向。因此,完善评价与反馈体系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应该涵盖学业成绩、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评价方法也应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其次,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也是完善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关键。学校应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意见箱、建立在线反馈平台等方式,与家长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家长和社会就能及时了解学校育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对于收到的评价和反馈,学校应认真分析并采纳,这些评价可以帮助学校了解自身在育人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通过反馈,学校也能更好地了解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和需求,为未来的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提升育人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关键途径。通过加强家校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明确共同的育人目标,强化实践教育,促进资源共享与整合,并完善评价与反馈体系等措施,高职院校能够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留远.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23):67-69.
[2]肖德钧,王士恒,杨善江.“三方协同、二维测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及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培训,2023,(12):79-82.
[3]祁芬.创新“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学校“双高”建设研究[J].才智,2023,(25):155-158.
[4]马艺滔.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2):31-33.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索”,项目编号XJKY20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