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探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路径

——以沪教牛津版英语教材为例

程晓燕
  
卓凡媒体号
2024年89期
广州实验中学

摘要:在世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初中阶段的学生会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外语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不同,体会文化差异,认同本民族文化,实现价值观的提升。与此同时,新课标也注重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培养。这个方面是初中英语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点,需要引起英语教育者的密切重视。因此本文以沪教牛津版教材为例分析开展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新课标;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引言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外语教学,学生习得的不仅是一种能力,更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同时,通过这门语言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初步的语言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过程了解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在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端正学习外语的态度,了解学习外语的目的,才能通过外语拓展认知和格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试图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借助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探索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路径;通过充分挖掘教材、适当拓展教学材料、融入学科活动观适度开展活动等三个方面,让学生知道只有接受并且认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才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文化,进一步接受文化的差异性,提升学生自身的包容性。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2022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在2022版《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中提到要“培育文化意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里面提到的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培养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和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但是,没有基于一定的外语文化背景是凸显不出差异性的。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文化没有优劣,也没有任何文化可以凌驾于任何文化之上。因此,在沪教牛津版教材中就融入了有关传统文化的章节和内容,在很多单元的More Practice和Culture corner部分也有相关中国文化文本的补充。

同时在新课标课程内容部分,三级主题内容要求学生树立“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不仅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了解各个国家和人物的突出贡献,也要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因此,基于新课标和初中英语教材,为了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外语教学文化意识层面要做在前面的事。只有认同本民族文化,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了解世界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必经之路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随着时代不断更迭的教育精神,强调与时俱进,并且吸收了每个时代的先进思想,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马燕生在《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解读中提到要培养学生“中外人文交流的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如何进行中外人文交流,一定是基于文化平等和文化互信的基础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基础上。但英语又不同于其他历史或者政治学科,一定是以英语为手段,以语言为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价值的传达。因此,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背景的英语教育,它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习国外的文化和习俗,又要教会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且以语言为手段在学生的学习中融入文化多样性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做到既拥护本民族文化,又不崇洋媚外。既有文化自信,又可以让学生为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春风化雨于无形之中。

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材角度

虽然现在初中阶段的教材有好几个版本,但除了基于地方特色和教育基础之外,教材编写一定是基于课标的,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初中沪教牛津版教材采取大单元的整体设计,以每个单元Reading, Listening, Grammar, Speaking, Writing, More practice, Study skills, Culture corner and Self-assessment的不同板块设计,在单元教学中又采取大主题和小主题的观念进行不同模块的课时资源整合,各个板块以基本的语篇为基础,不同的语篇间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基于不同单元的主题,无论是基于外国文化的语篇,人文知识的语篇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语篇,都可以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角度融入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把握中外文化的差异。以沪教牛津版七年级上册Module 3中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为例,本单元的主语篇是Reading部分的Visiting Shanghai, 其中在Reading前有引入the Palace Museum, the Bund, West Lake, Ocean Park等中国不同城市标志性景点的内容。

通过一个典型单元的分析发现,在沪教牛津版教材中有着凸显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的单元,而且通过后面“充分挖掘教材”部分的分析也会发现,在不同的模块和单元,本教材都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二)学生理解能力角度

从情感角度,以当前初中生接受的教育来看,孩子们有着充足的爱国情怀,通过从小到大知识的学习,他们深深的知道祖国是他们的强大后盾,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从理解能力的角度,初中生是抽象逻辑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向上求索的精神。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先让学生知道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和赋予他们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

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路径分析

(一)充分挖掘教材,适当拓展教学素材

课本对于不同单元内容的补充是适度的。如果在教材内容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就挖掘“搭梯子”的素材,无论是平行文本还是图片或者视频,总之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余可以了解本民族文化,在本主题意义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和自豪感,逐渐地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开展恰当的教学活动

实际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英语教学中锦上添花的事,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又在文化意识层面有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步。他对于实现课标的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利用英语学习活动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不可以喧宾夺主占据太多时间,也不可因为内容较为简短就置之不理,总之,需要合理安排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活动开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育。

六、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新课标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必然要求。从探索路径上来说,教材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第一手依托的资源,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从意识角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适度地开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学;第三,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课外教学材料的补充。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着家国情怀的青少年,他们可以带着强大的文化自信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马燕生.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解读[N].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2022.

[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依托课题:《国际理解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开展与行动研究》2023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国际理解专项研究课题(编号:GZGJLJJY2023-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