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探究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对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探究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对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体检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大龄儿童82例,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各41例,试验组实施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照组实施遮盖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眼调节功能[调节灵敏度(AF)、调节幅度(AMP)]及P-VEP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AMP、AF、P-VEP波幅升高,试验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2组P-VEP潜伏期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遮盖疗法相比,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可能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大龄儿童眼调节功能有更高的改善效果。
关键词: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光学药物压抑疗法;遮盖疗法;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调节功能
远视儿童弱视发病率是近视儿童的近两倍,且双眼屈光参差量增加时,视觉发展障碍风险显著上升[1]。弱视患儿由于眼部调节功能受损,在形态认知、方位感知及运动知觉等方面也存在缺陷[2]。近年来,遮盖疗法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周期长且效果不稳定[3]。随医疗进步,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作为替代疗法,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4]。然而,仅借助单纯的视力检查,主观性强,不能全面评估治疗效果。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反映神经细胞的视觉传递信息,客观评估视路发育[5]。鉴于此,本研究基于P-VEP探究不同疗法对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82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大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男/女=24:17,年龄10~15岁,平均(12.38±2.07)岁,病程(9.54±1.79)个月;混合散光性弱视12例,近视弱视10例,远视弱视19例。试验组:男/女=22:19,年龄11~16岁,平均(12.26±2.24)岁;病程(10.19±1.83)个月;混合散光性弱视7例,近视弱视13例,远视弱视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对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医学验光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6];年龄10~16岁;首次接受弱视治疗;患儿家长对研究内容知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眼科疾病者;免疫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验光后配镜矫正。对照组:实施遮盖疗法。用塑料眼罩盖住优势眼,要求避光≥8h/d。研究组:给予光学药物压抑疗法。首先进行健眼,睡前涂适量1%阿托品眼膏涂于优势眼内,1次/d。对弱视患儿检查配镜,并戴+2.5 D镜片矫正,优势眼采用完全压抑。两组连续治疗6个月,并嘱咐患儿在强光下需要戴遮阳帽,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以下指标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①眼调节功能:a.调节幅度(AMP):采用推进法测定,患儿注视40cm处表中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将视标缓慢移近,字体持续模糊是近点距离,取其倒数。b.调节灵敏度(AF):借助±2.00DS的镜片及视力卡检测。②P-VEP指标:采用TEC-350视觉电生理仪,全视野模式参数为频率1~2Hz,距离1000 mm,背景光3~5Lux,分析500ms,叠加100次。暗室环境受检,每眼至少重复测试3次,由同一熟练技术人员完成检查,记录P100潜伏值、波振幅。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c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眼调节功能比较
治疗后,2组AMP、AF水平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P-VEP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P-VEP波幅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P-VEP潜伏期均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患有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其视力出现明显减退,调节功能不足,无论是远距离还是近距离,视网膜均难以形成清晰的影像。越早识别弱视诱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与管理尤为重要。研究显示,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通常在八岁之前[7]。尽管大龄儿童可能错过了这一最佳治疗期,但一般而言,他们仍有可能实现视力的恢复。
眼部调节功能是评价弱视患儿视觉空间分辨力的重要参数。屈光参差性大龄儿童弱视常伴随AF及AMP降低,并交替发生,阻碍立体视觉的形成[8]。本研究结果,治疗后,2组AMP、AF水平升高,试验组AMP、AF高于对照组,体现与遮盖疗法相比,光学药物压抑疗法更能提高视觉功能反应速度,与孙笑笑等[9]报道相符。分析原因可能为遮盖疗法抑制及消除优势眼对弱视眼长期抑制以提高视功能,但儿童治疗时需要上学,还易受嘲笑,因此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佳。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利用过矫镜片+在健视眼涂抹阿托品达到刺激弱视眼视物的目的,操作简单便于接受,特别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幼儿或学龄儿童。在提高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和立体重建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VEP波幅可反映视觉敏感度,而潜伏期可反映神经传导功能,两者可较为客观地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大龄儿童的视功能。本研究结果,治疗后,2组P-VEP潜伏期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2组P-VEP波幅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于视觉功能有更高地改善效果。虽然大龄患儿在视力矫正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理解力和配合度,他们迫切改善视力,能够主动遵循规范的光学矫正方法,并积极协调遮盖疗法。然而,需要注意大龄儿童多为中学生,他们面临者紧张的学习时间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在长期的弱视治疗过程中,患儿往往难以在学业与治疗之间找到平衡点,难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间歇,更不用说在假期中坚持实施有效的治疗和定期复查,故视力易回退,难以治愈。而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患儿优势眼下睑结膜囊内涂阿托品,抑制优势眼的高频率空间神经元,使优势眼的视觉成像模糊,从而使患儿视物以弱视眼为主,激发弱视眼的眼神经元传导,从而刺激弱视眼的视觉功能发育,恢复正常视力。有学者认为,在短期内,遮盖治疗法相较于光学药物压抑治疗法展现出明显的优势;然而,在长期治疗的观察中,这两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差异并不显著[10]。未来可进一步研究联合遮盖法,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和其他方法对弱视患儿实施临床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来说,光学药物压抑疗法较遮盖疗法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唯琦,王英,邹云春.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弱视治疗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2,42(07):568-572.
[2]王晓亚,邢晓花,汪三慧.阿托品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J].国际眼科杂志,2022,22(04):642-646.
[3]冯鑫媛,南莉,田璐.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评价[J].天津医药,2021,49(07):727-730.
[4]李芳,杨军,吴挺飞,等.应用微视野计评估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J].国际眼科杂志,2023,23(01):43-47.
[5]骆瑶,李霄,迟英杰,等.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为视觉训练[J].眼科新进展,2022,42(11):887-892.
[6]田敏,张熙伯,熊鑫,等.单眼弱视患儿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和血流密度改变及视觉质量分析[J].眼科新进展,2022,42(11):893-899.
[7]荆刘一,石晶,谭小波,等.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22,22(02):205-210.
[8]王家凤,刘贺婷,陶黎明.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临床疗效的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22,22(02):211-214.
[9]孙笑笑,张钰,陈跃国.近视性屈光参差病因学与矫治方法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1,41(04):386-390+396.
[10]李瑞英,李晓清.双眼治疗在弱视中的应用及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21,21(02):275-278.
基金项目: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B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