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晓慧
  
卓凡媒体号
2024年163期
沈阳工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摘要: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使高校间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凸显。而在推进高校合作的过程中,跨校修读课程与学分互认模式无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当前高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在如何采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关的阐述,希望为相关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跨校修读;教学改革;OBE教育理念

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加强与其他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互相借鉴与学习,以期达到共赢的局面[1]。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模式可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是平衡各高等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紧张、降低办学成本、促进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本课题是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目标,按照构建基于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教学模式的适用于应用型大学机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1 跨校修读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融合了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伺服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是当今工业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制造业的主流,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处于频繁更新换代的时期,因此,对于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脉搏,同时保证学生能更好的就业,我们也在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内容不断更新,努力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应用型技能人才[2]。

基于OBE教学理念,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同时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要求我们提出一套更加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方案。而跨校修读学分工作依托的优质教学资源均由省内优势和特色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完成。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其他学校的优质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校际的共建共享[3]。学生突破学校的围墙,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不出校门就能学习优质课程资源,并且有机会与授课教师零距离接触,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4]。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正是该门课程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标。

2 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在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组建跨校课程组,双方教师共同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促进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变革;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灵动的学习空间[5],方便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游戏化学习、仿真探究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教室里,还发生在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里;利用超星平台联盟慕课中统计功能、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利用智能评价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改变传统的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目前现有课程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和目标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通过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通过平台联盟慕课资源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本知识做相应的预习,课堂上增加项目专题讨论环节,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综合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涵、发展方向,树立“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观念。争取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技术、有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学完后无法对课程形成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此外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往往是课堂上讲理论,学生课后做作业,理论课时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学习的时间很少,这样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任务是由一名教师担任,由于此门课程的信息量较大,再加上目前机和电两门课程脱钩严重,相关内容衔接起来很有困难,所以使整体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性。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特提出以下三点改革措施。

(1)跨校修读选用大连工业大学,丁金华教授的《机电系统设计》作为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资源。本校教师与课程建设方的相关任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

(2)考核方式的改革,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网上来统计,比如作业成绩,教学互动成绩等。在课程开始前,课程的建设方与使用方的相关人员及时取得联系,按照所选课程内容及双方实际情况,商讨确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构成等教学过程各要素,并共同制定所选课程的教学大纲,准备教学材料,熟悉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做好课程开课准备工作。

(3)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采用各种实时的、非实时的、网上的、网下的形式,建立起教师與学生之间良好的信任并保证联系上的畅通性,保持教学支持系统畅通无阻,随时进行解答疑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考察跨校修读项目实施的效果,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

2.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知识点讲授,形成以学生利用联盟慕课资源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新型教育模式,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进行翻转课堂,专题讨论等,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2.4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课程开设前的准备阶段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依托于网络平台,课程使用学校需要在省教育厅提供的四家网络平台(超星尔雅、MOOC等)中选择一家来完成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建设。我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直接采用了大连工业大学的《机电系统设计》作为课程主干内容,依托于超星尔雅联盟慕课平台完成课程搭建。

(2)课程开展阶段

大连工业大学提供课程的学习资源,我校负责课程的日常工作。课程的教学周为14周,并于第15周课上完成考试课的期末测试。课堂上布置问题讨论、课堂测验等,计入教学互动成绩,安排7次课后作业,计入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关系为5:5。平时课堂测验、作业及期末试题的内容、试卷的批改均由我校课程组完成,后经大连工业大学课程组审核通过。

3 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果

本课程改革首批实施范围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19级机械电子工程及20级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受益,首批受益学生约170人。

在2021-2022(2)学期中,2019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方式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在学生课程达成度中有较明显体现。以2班为例,19机电02班,共39人,课程质量评价对象为39人。学生成绩平均分为 79.31分,最高分 90分,最低分67分。90~100分有2人,占5.13%;80~89分有18人,占46.15%;70~79分有14人,占35.9%;60~69分有5人,占12.82%,<60分有0人,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在对20机电02班同学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中,也会发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均较好,参照2021-2022(1)学期,三个教学目标的平均达成度均有进步,说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充分利用联盟慕课资源来主动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

4 小结

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培养的主旋律,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从而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高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参考文献

[1] 吴爽.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J].理论观察, 2015(2):2..

[2]徐连恩,林明吟.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改革及其在美国实践的经验[J].教育政策论坛,2005,8:55-72.

[3]郑鹏.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文学教育, 2019(29):2..

[4]孟可心.”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486-491.

[5]李飒.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J].当代旅游, 2018(9):2..

作者简介:张晓慧,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