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以民族乐器与音乐课程有效结合为例

于阳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期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南京市雨花台区 2111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愈加强烈,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能够体现出来。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不但承载者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产物。越来越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将民族音乐融入其音乐学科的教学中,通过音乐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正基于此,本文将根据民族乐器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探究怎样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明。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有效结合;

引言: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能够极大程度上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喜爱的音乐类型之一。由于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初期,也是其思想、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起民族文化意识,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感与自豪感。

一、民族乐器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各国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在文化方面也加强了交流,再加上现在媒体社交软件非常发达,使得许多外国音乐文化涌入中国,流行音乐开始兴起,小学生日常接触到最多的音乐形式也变成了现代流行音乐,几乎很少有学生关心民族音乐,但是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对民族文化了解也不多,并且也很少有学校有条件给学生们进行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提升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加大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是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以民族乐器与音乐课程结合为例

1、展现民族音乐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性以及审美判断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引导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为了使民族音乐可以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民族乐的兴趣,向其充分展示民族乐的魅力。学生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后,会自主进行探索与研究。我国的民族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种类重多,学生在对其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后,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

例如,在学习《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时,教师就应当围绕这乐曲中的内容,引出"苗族"这一少数民族。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进入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的风景秀丽、村民热情,并大家称之为歌舞的民族。"然后播放始轻快、悠扬的背景音乐,并且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演唱。接下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口笛",向学生进行介绍:"这是一种竹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优美,很适合本节课程的吹奏。"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学生会对苗族的音乐产生了解,并且深深的陶醉于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从而逐渐喜爱上民族音乐,使得传统音乐得到继承与发展。

2、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想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民族乐器教学的优势和作用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首先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民族乐器教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供有利条件。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教师就可以积极的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来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彝家娃娃真幸福》为活动主题,这是一首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合边唱边跳的表演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愿意参与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发展需求,组织一场舞蹈表演,加深学生对彝族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具有彝族特色的服装和发饰,然后对歌词进行熟练记忆,通过音乐文化平台上的资源,进行专业舞蹈动作的学习。

3、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积极参与其中

作为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就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来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步步高》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步步高》的民族音乐,并向同学们提问问题,这首作品的乐器运用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用了竹笛,二胡。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并提问:"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步步高》,是我国一首具有民族风味的作品。请同学们再次聆听乐曲,用心感受这篇乐曲的旋律带给自己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旋律明快,欢乐,让人积极向上。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打节奏。最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大家介绍了更多的民族乐器,增加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4、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创设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有利于调动创新思维。在小学音乐的课程上,教师应当减少监管与约束,打造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民族乐来自于民间,是各个民族人们自主探究形成的。以《拔根芦柴花》为例,歌曲主要是对江南区域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浓郁历史文化的赞美。江南地区的音乐是汉族南北文化过渡的节点,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乐器演奏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或者擅长的乐器进行歌曲的演奏。学生们利用课余空闲时间来丰富自己的音乐能力,进而更好的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在参与开放式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全面素养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在小学课堂上,将民族乐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从而提升对这一类型音乐的认知力,完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朱颖芳.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2,(36):7-11.

[2]常杰.初中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9):114-1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