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研究

侯宜含
  
富网媒体号
2024年3期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长期面临金融资源匮乏、服务覆盖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农村金融服务为切入点,对其深化与创新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普惠金融机制、优化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和渠道建设、创新契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设计、健全风险监管体系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金融产品创新

引言: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农村地区长期面临金融服务不足的困境,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金融活水持续不断地流向广阔农村,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化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创新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能为农业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满足农户、农村企业等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有效缓解"资金饥渴"的困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同时,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也将为乡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动能,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强劲动力。

2、增强农民融资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有助于增强农民的融资能力,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存在覆盖面窄、可获得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民融资便利性。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覆盖面,就能够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满足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资金需求。同时,创新适合农民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也将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增强他们的融资能力。

融资便利性和能力的提升,必将推动农民加大投入力度,从而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益空间,有利于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可喜的是,增收后的农民也将进一步释放出更多的金融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助推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创新,为乡村振兴贡献持久动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存在的问题

1. 普惠金融机制不健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普惠金融机制尚不健全,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一方面,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布局、产品设计、风险定价等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导致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服务覆盖面有限。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充分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同时,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户及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征信记录,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不利于精准营销和差异化服务。此外,农村普惠金融的利率传导机制也不够完善,央行利率调整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利率的影响滞后且幅度较小,导致农村信贷资金实际成本居高不下。

2. 农村金融服务布局不均衡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布局的不均衡性也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总体上,农村金融资源在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和失衡。

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相对集中,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普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从城乡差距来看,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分布疏离、服务半径大,导致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阻碍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释放。即便在同一农村地区,不同村镇之间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3. 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需求了解不足

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需求了解不足,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与创新的一大障碍。

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农村客户的真实需求、风险偏好等把握不足,难以提供契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些机构仍延续传统的城市化经营理念,将城镇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简单复制到农村地区,忽视了农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险特征,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缺乏针对农村市场的专门部门和专业人才,无法对农村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等进行精准评估,也难以洞悉农村地区的潜在金融需求。部分金融从业人员对"三农"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缺乏足够的认知,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把握不足,难以为农户和农村企业量身定制适合的金融产品。

4. 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统一、高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把控不严,许多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非正规机构涌入农村市场,借机违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高利贷等,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活动的监测和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合规机构也存在违规行为,如虚构贷款、操纵利率水平等。同时,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缺乏有效的准入和监管措施,一些不规范、不专业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金融服务质量和农户权益。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对策

1.建立普惠金融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建立普惠金融机制是确保农村地区获得充足金融资源和服务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例如,出台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的优惠措施;简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审批程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同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金融事业,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其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一方面,优化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出契合农民需求的小额贷款、农户贷款、农业贷款等;另一方面,拓展金融服务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以浙商银行为例,该行专门设立了"三农贷"产品,满足农户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需求;同时在农村地区推广柜台服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再次,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也是普惠金融机制建设的重要一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民间资本在农村发起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当地群众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如安徽省休宁县,依托"万村千乡"工程,在全县建设292家农村资金互助协会,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户融资难题。

2.优化金融服务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金融服务布局尤为重要。合理的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金融发展问题。

一方面,加大实体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布局力度。既要发挥大型银行机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要重视发展具有农村基础、乡土特色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譬如,邮储银行网点遍布城乡,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省黄冈市则重点扶持小型村镇银行,目前已有38家获批开业。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机构有助于满足不同层级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农业银行通过"掌上生活"APP,为农户提供转账、缴费、理财等40余项手机银行服务;国开行农村金融事业部创新推出"惠农e贷"产品,农户足不出户即可申请贷款。远程办理、手机操作等特点,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除此之外,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可或缺。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通信网络、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为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半径创造有利条件。

3.创新金融产品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是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关键一环。针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金融机构应当推出契合农户特点的特色产品,真正发挥金融支农的效用。

一方面,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和特点,开发适合农户的信贷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惠农贷"产品,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户提供生产经营贷款,期限可达3年,还款方式灵活多样。此外,针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需求,多家银行机构创新推出"美丽乡村"类贷款,支持新农村建设。产品设计贴近农村发展实际,既满足了资金需求,又促进了农村产业和设施建设升级。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性服务。仅靠传统信贷服务还难以满足农户多样化金融需求。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该行推出"惠农e贷"一站式金融服务,除了提供生产经营贷款,还涵盖理财、保险、网上支付等,为农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同时,各家银行还积极开发农业保险产品,为农户及时分散自然灾害等风险。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还需与农业产业链紧密对接,创新产业链金融产品。

4.健全监管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金融支撑,而健全的监管体系则是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有序开展的基石。完善的监管机制不仅能规范农村金融秩序,更能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

在监管体系建设中,首要的是明确监管职责,建立权责统一的监管框架。需要上级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加强对县域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的监管力度。同时,省一级也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做到条块结合、统筹兼顾。譬如安徽省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建立了由省联社牵头、县级监管联动的监管体系,强化了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其次,完善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监管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金融监管原则、范围和措施;另一方面,加快已有法规的修订进程,与时俱进地完善监管制度。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修订了《村镇银行管理办法》,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作出新的规范。再者,注重科技在监管中的应用,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同时推广移动监管工具,实现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譬如山东农信系统在全省推行"移动监管"App,监管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掌握被监管单位动态。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监管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跨部门和地区间的合作,形成监管工作的良性互动。

结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构建普惠、高效、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人们需要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农村金融覆盖面持续扩大;其中,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途径可以满足农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可及性,另外优化金融机构的布局,我们要加强风险监管,以更好的保障农村金融安全运行,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珑珑.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安市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2):226-229.

[2]谭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1):79-81.

[3]顾晓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2022(21):152-15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