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之根和软实力之魂,其独特价值在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与国际交流中愈发凸显。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传递的使命,更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推广者。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教师对于将传统文化普及化、生活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促进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以教师培训为切入点,探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迫切性,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期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为我国文化的传播与精神文明的培育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教师培训;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经济的边界变得模糊,资本、商品、技术、信息乃至文化的流动日趋频繁与便捷。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文化特质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全球性的文化交互中,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桥梁。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根基,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灵魂。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过往的纪念,更在于其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影响力。这种文化力量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彰显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能促进中国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中保持独特的国家特色与发展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更高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述,深入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光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渗透并贯通于育才树人的全部环节,是践行以培育高尚品德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理念的必经之路和题中应有之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教师,在于提升教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博览群书、身体力行才可为人师表进而更为有效地指引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爱国情操,茁壮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因此,加强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和育人水平,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1.教师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这一论述对各级各类学校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广大教师处在教书育人第一线,肩负着启迪心智、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理应成为学习、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能够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汲取智慧和营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境界。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研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从而更为有效地引导学子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笃定文化自信的决心。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潜在影响。教师自身能否做到对民族文化始终心存敬畏,是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觉,关系到能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自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师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会贯通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育人育才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实文化根基。
由此可见,教师是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已成为大势所趋,势不可挡。为使广大教师成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关键在于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着力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师德师风、提升育人本领的重要源泉。
2.加强教师传统文化培训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是推荐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不断推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创新。教师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加以创新运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尊师重教、学而优则仕等理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出台系列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高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文化培训,能有效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丰富教学素材,使其学会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开发德育资源,补齐文化课程短板,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责无旁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文化修养,传统文化是重要载体。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5]要完成这一任务,加强教师传统文化培训必不可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的路径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中坚力量,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新时代呼唤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因此,要完成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任务,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继承革命传统,培育高尚品德,关键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1.树立科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
加强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广大教师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整体规划,推动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师德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融入学科专业教学各环节。引导师范生自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华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打牢基础。[5]
教师职后培训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有机结合,纳入国培、省培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引导教师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深入挖掘各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明确文化育人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应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做文化的践行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健全培训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制度化常态化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培训,需要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健全完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为教师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必要保障。
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整体规划。教育部门要会同文化、财政等部门,制定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将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的必修内容。制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标准,明确不同学段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建立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将其纳入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将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培养、培训、使用、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广大教师学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建立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专门机构。整合教育、文化等部门和高校资源,成立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的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师资遴选培养、评估认证等。制订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开发系列核心课程,编写高质量培训教材,建设网络培训平台。聘请文化名家、专家学者授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传统文化培训师资队伍。制定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培训方案,建立教师传统文化培训档案和评价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构建学校、高校与社会多方协同的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网络。学校是教师学习成长的主阵地。要发挥校本研修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校本研修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研活动。实施名师引领工程,发挥传统文化领军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依托高校开展教师传统文化培训,充分利用其人才智力优势,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共建传统文化教师发展学校,开展深度学习实践。利用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基地等社会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培训。通过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培训合力,为教师终身学习搭建广阔平台。
3.创新培训模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实效性
当前,教师中华传统文化培训还存在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脱离实际等问题,亟需创新理念,改进方法,优化模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创新培训内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选择什么样的培训内容至关重要。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遴选对于当代具有重要价值、对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核心内容纳入培训。如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老子"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等,都值得广大教师传承弘扬。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整体与特色、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共性培训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实际需求,开发特色培训项目。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加强教材教法研究,创新课堂教学,发掘各学科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
二是创新培训形式。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拓宽时空边界,提高培训便捷性。线下培训要整合各类文化场馆、非遗基地等资源,开展沉浸式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网上学习平台,开发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组织名师示范课、在线教研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传统文化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跨学科、跨学段的协作备课、研讨交流,促进经验分享。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个性化学习,参加在线社区,与专家学者、同行互动交流,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对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教师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为教师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只有教师主动学习、学校大力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教书育人实践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3]张东刚.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N].人民日报,2022-06-07(09)
[4]胡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J].公关世界,2021(2):8-9
[5]《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2019(00):3-13.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3]张东刚.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N].人民日报,2022-06-07(09).
[4]胡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J].公关世界,2021(2):8-9
[5]《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2019(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