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商业化发展研究-以潮汕英歌舞为例
摘要:在国家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本文依潮汕英歌舞为例,研究英歌舞商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发展策略,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水平,达到非遗文化潮汕英歌舞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商业化;创新发展
一、引言
英歌舞是流传于潮汕地区集舞蹈、武术、戏剧于一体的民间舞蹈,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化妆为水浒梁山好汉,动作健壮有力,配以锣鼓乐,节奏强烈,多在节庆巡游中扮演开路先锋角色。英歌舞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潮阳县,近代随着侨民的足迹流传到香港以及泰国,英歌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英歌舞商业化,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英歌舞为依托,利用市场经济机制进行开发和经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或其相关衍生品、服务等进行价值交换,并形成有效获取利机制的过程。
二、潮汕英歌舞文化传承与商业化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
英歌舞曾经在明清时期潮州府所辖九个县广为流传。英歌舞自身的历史渊源,其丰厚的历史底蕴有利于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英歌舞表演风格组狂豪放、威猛热烈,具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和艺术感染力,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追捧。此外,英歌舞的律动、旋律充满正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想象和心理需求。
(二)内部劣势
广东地区非遗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且各市级地区语言都有所差异。由于潮汕英歌舞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原因,英歌舞在非潮汕地区的推广面临困难;大部分由各镇街自行统筹安排,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管理,导致难以整合和宣传,具有较强局限性,难以走出地缘限制。此外,英歌舞出圈具有时效性短,出圈时间一过去又逐渐在各类信息中淹没。
(三)发展机遇
2023年春节假期,英歌舞伴随着其恢弘的鼓点韵律“空降”各线上网络平台,凭借着视频点击量,这一项目真正“走”到了大江南北。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当地政府对于英歌舞保护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设立相关省级非遗传承人,联合潮州当地小学挑选、培养英歌舞非遗接班人,这为英歌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行业威胁
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容易“丢根失魂”。广东地区民俗文化繁多,英歌舞的商业化改造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量变基础,但当非遗项目切实进入到大规模生产阶段时,在激烈的旅游文化市场中,为迎合市场需求,传承人势必要在商业利益和文化传承中寻找平衡,否则会在商业化过程中失去初心。
三、潮汕英歌舞传承与商业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潮汕英歌舞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面临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问题。如英歌舞在推广时,由于追求表演场次和利益,忽略传承和保护,表演质量下降,让人们觉得它的衍生产品只是装饰品。过度商业化,不利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忽略英歌舞社会化传播,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活性的特征;忽略英歌舞的历史和传统;忽略了它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随意改变传统表演方式。
(二)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不强
在英歌舞出圈过程里,队伍们并没有从这场“红利”中收到多少实惠,无法靠英歌职业化生存,存在传承人队伍过少的问题。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群众对于这一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也在逐渐淡漠。通过线上调查问卷,近60%的人不了解潮汕英歌舞、甚至没听说过;潮汕地区的文化习俗和内陆的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对英歌舞的文化认同不高,导致市场需求量小或者传承人缺乏经济支持和认可,进而导致技艺的失传。
四、潮汕英歌舞文化传承与商业化融合创新发展策略
(一)经济领域:IP结合文创手办
借鉴现代流行文化中的IP运营模式,将英歌舞的特色元素提炼出来与各大IP合作,提高双方知名度。一方面,引入专职人员,打造IP的梳理编辑以及多领域、多部门的协作能力。做一次有特色的文创,不仅需要“破圈”的勇气,更要做好导向的把控。和“圈外人”的合作,既有诚意、有创意,又要保护好、利用好文化特色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创新推广形式,如联合潮汕当地景区创作景区风景和英歌形象联动的文创手办进行推广,既保留英歌舞的传统元素,也可以引入现代设计理念、紧跟潮流。
(二)文化领域:线上下平台引流
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接触到相关民俗文化,同时近年来国潮兴起,爱国热情高涨。因此,英歌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英歌舞教学和表演活动。一是将一些现代流行舞蹈片段与传统英歌舞元素巧妙融合,让大众重新认识英歌舞;二是寻求相关舞蹈明星的在线上平台宣传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目光;三是在线上平台多发布相关线下演出、英歌舞活动等,将观众引流到线下,加深用户体验。线上下同时运营有助于扩大宣传范围,可以让更多人通过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了解和接触到英歌舞。
五、总结
非遗文化潮汕英歌舞的传承与商业化不仅是消费者对非遗价值认可的直接表达,也是英歌舞项目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唤起大众对非遗的自觉保护意识。非遗的商业化也体现了非遗文创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产业价值,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与产业优势的体现,也会反过来吸收更多的资金用在给物质文化遗产创意的生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技术的创新,非遗的商业化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促进了潮汕英歌舞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佩群,蔡金兰. 基于SWOT分析的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研究——以普宁英歌舞为例 [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02):56-59.
[2] 申楠. 非遗数字化传播战略SWOT模型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01):58-67.
[3] 吴姝. 从“博物奇趣”看双IP合作——上海博物馆青铜纹饰与迪士尼米奇的跨界融合[J]. 上海工艺美术,2023,(02):23-25.
项目:广东科技学院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文化英歌舞的传承和商业开发(项目号:S20231371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