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皮影戏的数字化APP探索

龙心雨 徐英
  
富网媒体号
2024年9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发展面临着困境。手机应用程序(APP),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将皮影戏与手机APP相结合,对皮影戏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加实际的意义,与互联网、数字化、大众传媒等新时代接轨,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皮影戏;数字化;手机APP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亦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属于傀儡戏的剧种[1]。皮影艺术作为伴随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已历经数百年传承。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新思潮、新美学思维的出现,传统皮影的表演形式与传播渠道已难以适应现代步伐。在影视传媒的冲击下,皮影戏既面临发展改革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皮影艺术需与时俱进,焕发新生。

1皮影戏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2014 年 11 月,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首批)试点工作总结会召开,标志着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提升,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受到更多关注。尽管已有多项皮影戏列入国家级名录,但传承人稀缺,面临失传风险。皮影戏与现代生活节奏渐行渐远,边缘化趋势明显。然而,在数字化保护的推动下,皮影戏开始与现代科技融合,如“皮影哪吒”和“皮影中国”APP的推出,尝试以新方式展现其魅力。但这些软件仍存在功能、兼容性等问题,需改进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与发展。

1.2国外研究现状

皮影戏在国际研究上日益热门,特别是“保护和传承”及“虚拟化和数字化”两大领域。荷兰艺术家塞尔·约昂尼团队凭借皮影动画电影《科洛奇尼》在国际上获得认可,通过深入学习和推广,扩大了皮影戏的国际影响。同时,皮影戏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研究也在持续推进,例如,Dahlan Bin Abdul Ghani在发表《Wayang Kulit Kelantan: The Challeng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Media》中探讨了传统皮影与动画结合的创新技法[3]。另外,Matthew Isaac Cohen在《Third Text》杂志发表了《Global modernities and post-traditional shadow puppetr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4]。该文则深入探讨了东南亚在全球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发扬传统皮影艺术,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这些研究预示着皮影戏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国际皮影戏研究向好,保护传统并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国内发展停滞甚至落后,需思考如何根本解决其在发源地中国的传承发展问题。

2皮影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2.1生活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进步,民俗文化逐渐简化,手机电视电脑带来的娱乐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娱乐项目,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生活,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和慢节奏的皮影戏脱轨[5]。现代科技多样化娱乐方式,使传统皮影戏市场缩减。快节奏生活与慢节奏皮影戏脱节,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导致皮影艺术边缘化。

2.2剧目内容形式过于陈旧单一

皮影戏多取材于名著、历史等,缺乏创新,导致剧目内容陈旧。其强调现场表演,限制了其他传播方式的发展,增加了学习难度,使许多人望而却步。皮影戏需注重创新和资源整理,降低学习门槛,吸引更多观众。

2.3受众人群和传承人双向流失

大众媒介普及减少了皮影戏受众,其高学习门槛劝退潜在观众。受众减少导致传承人老龄化,认可度降低,传承困境加剧。需研究如何提升皮影魅力,吸引年轻人参与,并探索新传播途径,以推广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3文化APP的特点

APP 是英文 Application 的简称,一般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6]。它通过互联网与服务器交互,提供丰富功能,增强移动生活体验。文化类APP因其多元内容、强互动性、美观性、易用性、教育性、更新及时及个性化推荐等特点,成为现代人学习和了解文化的重要工具。

3.1内容多元化

文化类APP的内容多元化,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可以通过对APP深入学习和探索各种文化知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无论是想了解古代历史,还是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文化类APP都能提供丰富的资源。

3.2互动性功能强大

文化类APP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讨论和其他方式与其他用户或内容作者进行信息交流。

3.3用户界面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文化类APP强调用户界面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设计体现了民族特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给用户带来双重视觉享受。用户界面简捷有效,用户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3.4教育功能

文化类APP具有教育功能。大多数文化类 APP 包含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有具体的使用说明和详细的文字介绍,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4更新及时和个性化推荐

文化类APP具备更新及时和个性化推荐的特点。内容上定期更新,携入最新的文化活动信息或相关知识,保持内容的新鲜感。还能通过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推荐个性化专属内容,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4 用户需求与体验

一个优秀的APP必须遵守一套基本的设计原则:只有在功能性、用户友好性、特性等方面都达到最佳,才能向用户高效传达信息。因此,在创建APP之前,必须考虑到用户需求与体验。

4.1用户需求

设计皮影文化APP需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基于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理论,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优质体验。APP应构建详尽的皮影文化知识库,结合文字、图片、视频满足用户求知欲。增加互动功能,如在线制作皮影、参与剧目创作,提升用户参与感。确保APP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卓越体验。

4.2用户体验

皮影文化APP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界面简洁明了,交互流畅便捷,确保运行稳定且兼容。提供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行为分析推送相关内容,提升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这些措施,优化用户体验,增强APP的吸引力。

5 APP的设计策划

5.1 APP的设计初衷

皮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皮影的传播受限。然而,由于APP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欣赏皮影艺术,克服了传统皮影艺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其设计初衷是通过皮影与技术结合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皮影,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5.2 APP的设计思路

皮影APP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解读皮影戏,助用户领略古老艺术之美。平台共享皮影信息,方便用户学习了解。界面采用传统红色,简洁明了,人文气息浓厚,为用户带来优质体验,推动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

5.3 APP的主要内容

皮影APP 平台的建立是希望借助手机和互联网,助力用户深入了解并享受皮影文化。实时资讯更新,丰富数据库展现流派、剧目及艺人风采。互动板块促进用户与艺人交流,共同推动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用户尽享皮影之精妙,共同传承传统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魏立群.中国皮影戏全集[M].文物出版社,2015.(01):108-112.

[2] 王云庆,彭鑫.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J].档案与建设,2017,(04):9-13.

[3] Dahlan Bin Abdul Ghani.The Challeng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Media.Arte[J].Individuo y Sociedad 24.1(2012):135-146.

[4] Matthew Isaac Cohen.Global Modernities and Post-Traditional Shadow Puppetr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J].Third Text 30.3-4(2016):188-206.

[5] 杨丽娜.新媒体时代罗山皮影戏的影像化传承与保护[J].新纪实,2021,(11):88-90.

[6] 范跃华.基于智能手机APP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4,36(06):116-118.

基金项目:本论文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基金项目“交互式传承——基于皮影戏的非遗文化APP设计与实现”的研究成果(无编号)。

作者简介:龙心雨(2001- )女,湖南宁乡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徐英(1980-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