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与涉农专业实训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在培养德育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实践训练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的趋势之一。劳动教育和高校实践训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合性,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全面拓宽教学路径,建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基于此,文章就"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与涉农专业实训协同育人实践展开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涉农专业;实训;协同育人
引言:
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三全育人”作为一种全面教育模式,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劳动教育方面,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劳动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劳动中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
一、依据“三全育人”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依据“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整体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性格、责任感及合作精神的塑造,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在体验中学习尊重、耐心和坚持,都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等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推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的深化普及,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劳动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00后”学生对工作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劳动教育能够纠正他们认为体力劳动只是低级劳动的错误观念。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各类劳动的价值,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道德,促使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的态度。劳动教育通过实践的体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责任感。
3.有利于打造以劳育人的高效课堂
依据“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劳动教育,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教育不再是停留在理论传授,而是通过实际劳动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体验,劳动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参与感。此外,劳动教育的引入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与涉农专业实训协同育人实践的路径
1.提升意识,强化担当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与涉农专业实训的协同育人实践,首先要提升全校师生的劳动意识和强化责任担当。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与社会、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营造支持劳动教育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劳动的意识。
第一,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劳动教育资源的充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二,社会媒体应发挥其影响力,通过多平台宣传,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社会认知,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劳动热情。第三,家庭也需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与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确保教育的连贯性和效果。第四,学校可建立专门的平台或机制,加强家校互动,使家庭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学习进展,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合作,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2.健全机制,丰富形式
第一,高校应加强领导团队的构建,确立清晰的劳动教育目标,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内容。此外,强化教师团队的专业培训和文化素养,确保他们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严格的执行标准和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第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重点,通过实施小班教学、针对性实践课程和定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与社会资源进行深入融合,建立合作基地,拓展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3.整合资源,注重实效
高校应发挥中心作用,积极整合内外资源,包括校内的教学资源和校外的企业及社会资源。第一,通过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也能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增强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第二,学校需要确保教育实践的资金和设施支持到位,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下探索和学习。第三,教育的个性化也是提升实效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人背景和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教学,确保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第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密切监控实践活动的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育活动符合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统筹兼顾,协同发展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要求高校在规划课程和活动时,必须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对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配置。一方面,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将涉农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资源和市场经验,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直接对接社会需求,从而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三全育人”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劳动教育与涉农专业实训的融合上,更是体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和实际需求。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更能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综合素质。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战略产生长远的影响,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路培,刘贺明,曹虎,等.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5):81-83.
[2]夏晴,陆婧,胡志强."三全育人"背景下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24, 40(1):14.
[3]张艳,高平,陈娇."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特色劳动教育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3):128-130.
作者简介:盖禹含(1984年—),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园林专业教学。
课题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2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