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现状与对策

冯喆平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9期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作业是评价学习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且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教师要树立新作业观,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现状,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对策,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作业设计;现状与对策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教育已进入全新的核心素养时代。“双减”工作迅速地全面铺开,对“以量变带动质变”的传统作业布置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对实现高效课堂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兼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多个方面,合理地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现已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大难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意义与现状

1.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意义

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在课上,它还蔓延到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的目的是实践,让学生将知识消化后,学以致用。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活动之一,是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教学价值的拓展。因此,设计和实施作业“从某种角度上会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完满发展”。它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所以,教师要把作业视作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通过实践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设计作业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设计紧密联系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开放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作业,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2.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现状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在教师心目中一直处于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许多教师依然凭借从质与量的关系转变上寻求作业设计,从而使教师设计的作业太过随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反馈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业育人的实效。

从学生层面看。首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垄断了学生大部分的作业时间,基本忽视了道德与法治作业;其次,即使布置了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单一,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再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活动中重实践、轻感悟,实践后的情感提升和价值升华在内心的渗透还未形成。

从教师层面看。第一,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给学生带来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教师对设计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有困难,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到位;第三,教师没有建立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评价机制,没有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从家庭层面看。一方面由于长期过多的家庭作业带给家长的负面影响,导致家长对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个别家庭的特殊原因,家长缺少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家庭教育和课程价值配合不到位;三是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认识不足,忽视本课程的实践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

教师设计作业时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所以在不增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应避开填鸭式的作业,有针对性的选择作业,让学生在少而精的作业中学会思考,学会转化。同时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尽可能的注重作业的多元性、针对性、合理性,不断巩固课堂上的教学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思维。所以我们要秉持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解决目前的作业设计问题,回归作业本质属性,发挥作业对于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设计时需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指作业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是为学生自主的道德发展服务,而作为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实践作业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如动手实践、情感体验、观察采访、调查研究、观看阅读等。丰富多样的实践作业有助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经历的真实生活。作业同样应“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使学生扩展了道德视野,进行了自主的道德学习,提升了生活经验。

2.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指实践作业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满足其道德需求,解决其道德困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能力。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终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指承认、接纳学生在作业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设计既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作业,以及同一个学生在不同评价维度的不同表现。在关注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个性发展,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4.生活性原则

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无源之水。在生活中,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生命力。教师设计实践性作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实践作业是把学生带到社会中不断完善经验、认知与情感的建构。通过丰富多彩的联系社会和生活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才能让学生对生活体验得充分,感悟得深刻,所起的教育实效才会越明显。

5.开放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多元,教师不但要关注教材,更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新课标》指出: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将学习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采用开放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形式多样、难度适宜、数量适当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要突出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与独创性。

6.实践性原则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想要有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可以在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同时有效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可以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娄龙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特征及设计实践——以“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为例[J] ;中小学德育. 2022(03)

[2] 陈建林. 动态实践,让品德作业彰显魅力——以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为例[J]; 中国德育. 2020(17)

[3] 顾静艳. 实施分层教学 提高课堂质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03) 46

作者简介:冯喆平,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1CB1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