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措施
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对于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密切联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论是高峰迭起、异彩纷呈的古代文学,还是震撼心灵的古代艺术;不论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古代科技,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礼仪……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风骨气质。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归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肥沃土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爱国主义内容,选取这些内容作为爱国教育素材,其实也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要自觉肩负起使命与担当,坚定爱国主义信仰,熔铸时代精神,自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浓烈而炙热的家国情怀,熏陶着每一个中国人,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积淀的瑰宝,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古有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杜甫、范仲淹、陆游……他们情系苍生社稷。通过学习中华古诗词,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诗词,还有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礼仪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新时代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不仅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重要启发。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独特的文化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稳定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二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创新发展,不断熔铸时代精神,不断走向世界。三是在当代中国,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一)立足第一课堂,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一是立足第一课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炼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等。将爱国主义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同学们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三观”形成。二是开设公共基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引导大学生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断地开拓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以及名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职业道德。
(二)拓展第二课堂,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一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中心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中心建设的文化服务功能,营造典雅的文化格调。二是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二是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拥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打造经典活动。三是积极举办文化惠师生活动,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师生在参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五是深入开展地域性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地域性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表现为民俗、风土人情等。将爱家乡的情感与爱祖国的情怀相结合,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三)延伸第三课堂,构建育人“大课堂”
一是建设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构建育人“大课堂”。加强与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非遗馆等合作。二是依托新媒体等新兴科技技术,开展“云课堂”学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定制服务,开展智能化学习,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科学的方法检测与评价学习效果,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利用好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把新媒体平台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通过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引导学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温润心灵,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4:193
课题:校级教育研究课题
教育研究项目(一般)
项目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
项目编号:yj2021jy02
作者简介:邵秦岭(1986.8),女,汉族,安徽肥东,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徽商职业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素质教育。